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行动纲领
作者:新闻网
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05/28

  5月的天府大地,春风和煦。一幅描绘四川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宏伟画卷徐徐展开……
  2012年5月16日,省第十次党代会隆重开幕。这是一次载入四川发展史册的重要会议。
  手捧散发着墨香的党代会报告,800多名代表倍感熟悉、倍感亲切、倍感振奋:
  这是奋斗在当代四川的共产党人面向新时期的发展宣言!
  这是天府儿女迈向全面小康新征程的行动纲领!
  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在金牛大会堂久久回响。激情、智慧在这里迸发,共识、力量在这里凝聚。
  历史性的盛会需要历史性的报告。回望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起草过程,科学发展、执政为民的奋斗历程、辉煌成就和宏伟蓝图跃入眼帘、跃然纸上。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省委领导深入基层调研,20多个省直机关大多由“一把手”率队奔赴基层。      “选一个好班子,写一个好报告,营造一个好氛围”,时间回溯到数月前,在省委九届十次全会讨论确定省第十次党代会工作的会议上,省委书记刘奇葆要求把起草一个好的党代会报告作为2012年工作的重要任务,及早谋划,早作准备。
  2011年12月,由省委办公厅牵头,报告起草工作的大幕在紧锣密鼓中拉开:召开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起草动员会,成立报告起草组,明确9个方面重大调研课题……
  从酝酿开始,报告的形成就始终在省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省委多次研究报告起草工作,4月6日,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党代会报告稿,对报告的主题、框架和内容进行审议和讨论。
  省委要求,报告主题要充分体现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一系列决策部署,充分体现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充分体现近几年来省委工作部署和全省发展态势,增强报告的全局性、战略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三个充分体现”,提纲挈领,把握住报告撰写的思想灵魂。如何充分体现?答案,归根结底必须来源于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九大调研课题确定后,省委领导深入基层调研,听取广大干部群众对省委工作的意见建议,了解各族各界人士对四川未来发展的所思所盼。纪委、组织、发改、经委、建设、科技等20多个省直机关,大多由“一把手”率队奔赴基层。在大凉山深处,彝族同胞与调研组成员畅谈彝家新寨建设感受;在成都高新区,调研组与专家学者共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历时一个月,30多次座谈会。10个高质量调研报告放在起草组成员桌前。调研报告包含过往5年工作总结、发展阶段性特征、未来发展环境变化等诸多方面。翻阅这凝聚无数人心血和智慧的调研报告,每个起草组成员倍感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距成都市区20公里的温江区,是起草组的大本营。来自16个省直部门和单位的28名“笔杆子”入驻那天,正值寒冬。离开时,已是万物勃生的春天。在近5个月的时间里,起草组各类会议达40多次。
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贯穿起草工作全过程——
  从党代表到普通群众,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到一线职工、离退休老同志,将全省人民的热切期盼写进建议和意见里。
  4月24日,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刘奇葆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要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要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要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与会人士就报告内容提出建议。刘奇葆仔细听取、认真记录下党外人士点点滴滴的意见和建议。
  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贯穿在起草工作全过程——
  4月中下旬,报告征求意见稿送21个市 (州)、100多个省直部门和单位、部分国有企业和高校、部分老同志等征求意见。
  从党代会代表到普通群众,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到一线职工,从在职工作人员到离退休老同志,无不怀着对四川的真挚感情和政治责任,以深邃的眼光剖析实际,以创新的思维谋求发展,将全省人民的热切期盼写进建议和意见里。
  “对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和大灾之后加快发展这段时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的总结一定要充分和到位……”党员干部群众共同的心声,在报告稿中得到体现和反映。
  据统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先后收到各方面反馈的修改意见和建议420多条。5月14日至15日,省委九届十二次全会上,省委委员、候补省委委员等最后一次对向省第十次党代会提交的报告进行讨论,再次改定35处。
  刘奇葆对报告的酝酿、起草、修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在整个起草过程中,他多次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对报告起草提出要求,听取起草工作情况汇报,审议修改报告稿。
  起草组的同志表示,在初稿中,对“三个翻番”、“五个提升”并没有特别明确的表述,今年4月,刘奇葆、蒋巨峰等省领导率团在省外考察时,在学习借鉴外省先进经验过程中仍在不断思考四川未来发展,深深思索报告的修改。刘奇葆在省外考察期间通过身边工作人员给起草组打电话,提出报告还要进一步实事求是、鼓舞人心、指引方向,给新一届省委一个量化的目标。
  九届省委向省第十次党代会作的报告在回顾总结过去5年时,用了6个“载入四川史册”。但在报告起草初期,是5个“载入史册”。刘奇葆在听取各方面意见后,提出两个方面的修改意见:一是建议增加两个字,把“载入史册”改为“载入四川史册”,成就由历史去评说,由人民去评说;二是建议增加一条,在过去五年这样一段特殊时期,全省各族人民和社会各界共同担当、坚韧奋进,一起走过极不平凡的历程,这五年的辉煌是党和人民一起创造的奇迹,一定要把各族各界与党风雨同舟突出出来。这些意见体现的是胸襟和情怀。
  省委办公厅的许多工作人员都还记得,省第十次党代会开幕前一天,即党代会报告要定稿的5月15日晚10点,参加完白天政务活动的刘奇葆再次坐到办公桌前,还在对报告进行逐字逐句的修改。
  一稿,二稿,三稿……一共8稿,报告在一次次吸纳民意中逐步完善,在一遍遍修改中日臻成熟。报告整个起草过程中,先后有上千人次参与讨论。参与人数、吸收意见、修改次数均前所未有。
  千锤百炼、精雕细琢从一个细节中体现出来:党代会前修改完善报告达180处。最初提交各地的初稿不到1.8万字,最后大会上的报告1.89万字——彰显出省委汇集民智、从善如流的政治魄力。
  在党代会上,党代表们评价:这是一个发扬民主、集中智慧、增进共识、凝聚力量的报告。
  报告通篇散发出浓郁的“川味”——
  报告主题是具有四川特色的发展宣言;“六条经验总结”解剖省委治蜀方略;“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这一整体战略,对四川“走出具有西部特色的现代化之路”作出回答。
  “这是一个充分把握四川省情和阶段性特征、充分体现四川特点的报告”。省第十次党代会期间,从会场内外传来的声音、对报告的评价,无不透露出这样的信息:省委紧紧围绕中央大政方针、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四川发展的时代脉搏,系统提炼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治蜀方略,来总结回顾和描绘蓝图——报告通篇散发出浓郁的不同于任何其他省份的“川味”。
  主题的确定是报告的灵魂,“科学发展,执政为民,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而奋斗”——这是省委在充分研判形势、科学审视当前四川在西部乃至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阶段性特征后,作出的具有四川特色的发展宣言。
  为什么四川能创造载入史册的奇迹?这在报告中是必须回答的问题。
   在省委领导下,起草组反复思考怎么认识5年来特别是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省委的治蜀方略,经过反复酝酿、推敲后提出六条认识和体会:发展始终是四川第一位的任务、着眼全局和长远才能赢得主动、内陆盆地更需要开放和创新精神、应对复杂艰难局面取决于态度和工作、一切工作首先要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中心工作。这“六条经验总结”不同于全国任何一个省的经验,是真正的“川味”,它解剖的是省委治蜀方略,总结的是指引四川未来发展的宝贵经验,得到与会代表充分肯定。
  在报告酝酿起草阶段,省委提出报告主题要有“三个充分体现”,如何在报告形成中体现?
  报告起草过程中,起草组着重考量如何与中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实施等决策部署相一致;与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定位相吻合;与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攻坚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相契合。
  把握关键要素,报告主题纲举目张:“科学发展”体现了时代的要求;“执政为民”是党的宗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是四川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抉择和战略定位,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一致的奋斗目标,也是一个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为一体的综合性目标。
  在此主题下,“三个翻番”、“五个提升”成为四川跨越发展的目标。目标如何实现?报告首次把“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战略来部署,作为推进四川跨越发展的主路径和主引擎,这既是对省委近年来一系列重大部署的坚持和深化,也是从实际出发对“走出具有西部特色的现代化之路”作出的回答。刘奇葆说,这一整体战略的确立,必将引领四川走科学发展之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往届的省党代会报告中,“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放入社会建设当中。而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将“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内容,并明确提出要坚持以联系服务群众为重点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这也是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的一个亮点。
  在今年初的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刘奇葆在参加巴中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提出的建设民生政府的理念正逐渐成为各方共识。在党代会报告里,这一执政为民的鲜明取向被浓墨重彩地写入报告,体现出四川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基本职责的主张和追求。
  迎风扬帆正当时。在新一届省委领导下,沿着省第十次党代会绘就的宏伟蓝图,全省440多万党员和全省各族人民,正阔步前行,开启四川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