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巴州区总工会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工作情况汇报
作者:王晓峰
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03/19

  巴中市巴州区位于四川东北部,幅员面积2562平方公里,辖48个乡镇、3个城区街道办事处、1个开发区科技园,总人口1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5万人,是全省22个百万人口大县之一,也是“5·12”汶川大地震全省12个省级重灾县(区)之一。全区现有建档困难职工(含困难农民工)8000人;有基层工会组织758个,工会会员84838人,其中村级工会470个,农民工会员62137人。

  巴州历史悠久。巴州古属梁州,自东汉置县,北魏三年置巴州,实行县制1971年历史。199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巴中县,设县级巴中市,2000年12月撤巴中市,设巴州区,是四川省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巴州文化灿烂。有汉将军严颜墓、唐代章怀太子墓,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第二大苏区,有邓小平亲自题写馆名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全国规模最大的红军将帅碑林和位居全国第四的阴灵山现代书法碑林,有隋唐时期的摩岩造像石窟群;巴州是宋代天文学家张思训、世界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博士的故里。唐太子李贤曾贬居巴州,张飞、杜甫、李白、岳飞等历代名人曾云集巴州,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遗迹。巴州人勤劳朴实,吃苦感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片红土地上有12万人参加红军,近3万人血洒疆场,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这里的巴山儿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大山深处肩挑背磨背出了几十万斤粮食,支援革命和建设。巴州工运源远流长。这里曾诞生了辛亥革命的先驱董修武,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第二大苏区的工运中心,现留有川陕省总工会旧址。

  巴州既是革命老区,更是农业大区、财政穷区。巴州农业人口占了85%以上,2009年一般财政预算收入仅为1.2亿,全区靠财政供养人口高达2万余人,保吃饭保运行基本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尽管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但因自然条件和农业风险性大、比较效益低,农民增收渠道单一,而且极不稳定,农民返贫面较大,巩固越温成果任务艰巨。巴州工业基础薄弱。计划经济时代的几个大型企业,诸如罐头厂、丝厂等企业均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失去竞争力,并逐步被淘汰,随之带来了城区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全区困难职工数量大、贫困程度重、民生工作压力大。

  这些年来,巴州区委、政府率领全区干部群众按照市委“实施四大战略,推进五个突破,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的决策部署,弘扬红军精神,负重前行,奋力爬破,经济社会取得了可喜的发展。但因受历史、自然、地理和政治等因素的制约,现有的发展还停留在低水平低层次上,发展不足、发展缓慢仍是困扰巴州发展的最大矛盾和问题。这对于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工会组织搞好“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和考验。尽管巴州的建设和发展面临诸多的困难,但当前全区上下正面临“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倾力支持巴中发展,‘六路’建设如火如荼,大交通即将形成”这一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我们坚信,有市区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我们对巴州的前景和未来满怀信心和希望。

  作为巴州区总工会“一班人”,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机遇,如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发挥工会优势,有所作为,也是我们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这些年来,全区工会组织在区委、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市工会的关心支持下,认清形势、正视现实、打破常规、主动作为,创造性地开展了工会工作,在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方面大胆地作了一些有益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回顾走过的轨迹,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准确定位,创新理念抓民生

  按组织安排,我于2007年12月调任区委工作,并兼任区总工会主席,面对巴州的特殊区情实际和工会工作的现状,要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深感责任重、压力大。于是率领区总工会“一班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组织全区各级工会干部开展了“跳出工会看工会、敞开大门办工会”的解放思想的大学习大讨论活动。通过大学习、大讨论,全区各级工会干部摒弃了封闭保守、无所作为、自我娱乐的传统观念,树立了“群众组织必做群众工作,务虚部门多干务实的事情”的理念,“秉守清贫莫等闲,关注民生作贡献”的价值取向在全区工会干部心中加深了烙印。区工会“一班人”对“倾心关注民生、竭力改善民生”的思想认识更加统一、目标更加清晰、重点更加明确。坚持为中心服务、为职工群众服务的宗旨不动摇,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参与服务民生工作是工会组织服务大局的必然要求,是工会组织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也是工会自身建设发展的现实需要。离开了党委领导、政府支持、社会的参与,工会工作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有起色。工会抓民生工作不能固步自封、自以为是,要主动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对工会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从而增强工会抓民生工作的信心和底气。因此,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工会工作置于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去把握。

  二、调动激情,增强活力抓民生

  在两年多的工会工作实践中,我感到工会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而人的工作又需要工会干部去做。工会工作普遍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的现状,工会组织越往上,地位作用越明显,社会认同度越高,社会影响力越大,工作手段越强劲,反之,在一些基层工会组织,很多工会干部显得无所事事,工会组织在一些人眼里可有可无,致使基层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存在懒散和无所作为的思想,开展工作畏首畏脚,没有信心和勇气。长期以来,区工会形成了吃大锅饭、平均主义,致使很多干部没有工作激情与活力,工作按部就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使工作很难有创新和突破。针对如此现状,区总工会“一班人”主动积极搭建活动平台,加强与基层工会干部沟通交流,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自2007年以来,我们率先改变传统习惯,对基层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大胆引入目标考核激励机制。年初明确各部室和基层工会组织的工作目标任务,年终逗硬考核,实行量化打分、奖惩挂钩,特别是对特色工作、创新工作实行重奖。2008年,区工会下属一事业单位负责同志,因管理不善、工作绩效不明显,被解除聘用职务。2009年,对机关一干部因单项工作成绩显著进行了重奖。同时,积极支持基层工会组织开展工作,主动为他们争取部门党政的重视,并把基层工会组织的工作绩效与惠民帮扶资金安排、外出培训考察等紧密挂钩。针对部分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不在“状态”,对事关职工群众的事情漠不关心、高高挂起的现状,我们及时组织了“民本理念”的教育,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关心群众、视群众为亲人、爱群众就是爱自己的思想,培育各级工会干部亲民爱民为民意识。通过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的工作热情和信心,增强了他们履职尽责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目前,全区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充满生机与活力,工作有条不紊,彰显了工会工作的活力。

  三、完善网络,健全体系抓民生

  要有效开展服务民生工作,基层工会组织建设是载体。这些年来,基层工会组织普遍存在建而无序、建而不管、建而无为、有组织无人员、有组织无工作的现状,我们及时对全区工会基层组织进行了调查摸底,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区级部门、乡镇工会组织,协助组织部门及时充实加强了基层工会组织负责人的选配,并严格工委主任、工会主席的条件,选配了一批热心工会工作、熟悉工会政策法律法规,善于做群众工作、年富力强的同志进入了各级工委(工会)班子,适时调整了一批不胜任现职的工会干部。同时,适应新形势新发展需要,我们坚持与时俱进,还特别注重加强对村级、社区和非公有制企业工会以及新经济组织工会的组建力度,进一步扩大了工会组织的履盖面。仅2008、2009年就新建村工会105个,社区工会3个,新增会员6891人,确保了工会组织开展民生工作有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四、注重实效,灵活方式抓民生

  传统意义上的工会组织,很多是就工会工作开展工会工作,就活动开展活动,缺乏具体的实在的内容支撑。新形势新条件下的工会,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成为“开放型”、“发散型”、“灵活型”、“创新型”的工会。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变一次性帮扶为长期性帮扶,变“撒葫椒面式”的帮扶为有针对性、重点性的帮扶,变定期帮扶为不定期的帮扶;坚持变惠民资金代发为统一直发,变暗箱操作为阳光透明;坚持变虚的一般性活动为实实在在的惠民性活动,坚持变物质性帮扶为知识技术性帮扶。切实纠正和防止工会在关注改善民生工作中的形式主义,真正实现雪中送炭,让广大职工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一是金秋助学活动影响深远。近年来,全区累计发放助学资金80余万元,帮助近3000名困难职工子女圆了大学梦。自2008年以来,新一届区总工会在用好用活用足上级政策及各种项目资金的基础上,积极向上汇报争取,本级财政和工会也加大了投入力度,同时最大限度地发动社会捐赠,积累了资金,扩大了助学范围,提高了资助标准。仅2008、2009年区工会就发放助学资金达40万元。

  二是送温暖活动实实在在。全区8000户建档困难职工和特困居民中,绝大多数家庭表现出就业人数少、收入来源少、居住环境差、生活质量差、有病无钱医、有节无钱花的“两少两差两无”的贫困现状。区总工会利用元旦、春节时机,集中开展各种帮扶活动。10年间共筹集、发放送温暖资金300多万元,惠及困难职工、困难居民达1.6万人次。坚持实行了每位区级领导挂包1-2名困难职工,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实现了与普通群众的“零距离”。

  三是关爱劳模常抓不懈。不少劳模昔日体格健壮,为巴州建设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天却是满头银丝病魔缠身,生活遇到不少困难。对此,我们在保证省、市下拨的劳模经费无截留、无挪用的前提下,区里也按上级规定,将劳模配套补助经费足额预算拨付兑现到位。区总工会每年还从行政、业务费用中挤出资金,用于补助困难劳模。同时,每年还集中组织劳模免费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了健康档案。利用每年的“五一”、“元旦”等节日,专题召开劳模座谈会、茶话会,并请健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确保他们身心健康,感受工会组织的关爱。

  四是“四送”活动温馨农民工。针对巴州区近40万外出农民工存在着自身缺文化缺技能、就业缺平台、创业缺资金、维权缺知识、家庭老人缺照顾、学生缺管教、生产缺劳力的“七缺”现状。区总工会自2008年以来,开展了“四送四抓,温馨农民工”活动。送实用书籍,抓法律知识普及。利用春节前后,在车站等民工集聚场所为农民工免费赠送《走进农民工》和《务工知识手册》等法律、生活常识读本达3.2万册,发放有关宣传资料28万份。送知识技能,抓职业培训。在城镇,积极争取国家“阳光工程”、“扶贫开发”、“劳务”培训项目计划,以工会直属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农民工业余学校为主要平台,开设以建筑装修、水电安装、家电维修、美容美发、家政服务、计算机应用、电工电焊为主要专业的培训班16期,免费培训农民工2100人。在乡镇开设有线电视专题讲座320场次,收视覆盖达20万户。送就业岗位,抓职业介绍。近两年,采取“工会搭台、企业唱戏”的办法,先后举办了5期职业介绍招聘会,为广大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联系市内、外企业与1.3万农民工签订了劳务合同。在乡镇,工会与劳动就业部门一道分季度发布用工信息,有效促进了农民工灵通信息、自主择业、充分就业。2009年全区2.6万名因金融危机返乡农民工中,有80%以上的农民工重返了就业岗位。送温馨服务,抓急民所急。10年前建于城西市场的民工公寓已难以接纳日益增多的进城农民工,导致城区近500余名“背篼”夜宿街头。区总工会按市委仲彬书记和区委廖书记的重要批示,会同区就业等相关部门进行了专题研究,积极参与了南坝社区新的农民工公寓的规划建设。目前,集住宿、餐饮、培训、娱乐为一体的新民工公寓已投入使用。2008年,区总工会率先出资2.3万元,在边远的石城中心小学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购置了电脑、图书、音乐、体育等设施。并组织全区工会干部实行“1+1”结对帮扶留守儿童200余名,区总工会机关干部也结对帮扶留守儿童22人。2008年5月,区总工会机关及直属单位20名干部职工组成助耕队到柳林等乡镇助耕,帮助了10户外出农民工家庭。2009年全区工会干部共组织助耕小分队798个。

  五、保障民权,维护权益抓民生

  区总工会始终坚持依法、科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切实维护职工群众“三权”。维护民主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的有关规定,在100%的事业单位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及80%规模以上非公企业逗硬落实了厂务、政务、校务的全面公开,保障了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认真贯彻执行“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和“企业工会主席直接选举办法”,新建企业工会直选面达100%,较好地实现了职工的民主选举权。认真坚持了工会与政府联席会议制度,把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协商解决在源头。近两年,就工会经费征管、企事业单位工会干部待遇、农民工工资、企业劳动合同等重大事项形成了更具有规范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文件5份。维护劳资权。近三年共投入人力60余人次,维权经费30余万元,先后前往陕西、河北、云南、温州、江苏等地调处重大劳资纠纷11起,为农民工追回欠薪和工伤赔偿金200余万元。受理并办结市内维权诉求信访10余起。坚持宣传引导、制度激励、以点带面、循序渐进、规范操作、跟踪督查的工作思路,认真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百日攻坚”行动,32家企业验收合格,建立了企业员工的工资增长机制、劳动保障机制和劳动安全保护机制。做到每年定期不定期会同劳动监督部门重点检查民营企业兑现农民工工资和劳动、安全保障情况。维护健康权。全区工会坚持集体补助为主、个人负担为辅,解除了全区广大职工病有所医的后顾之忧。2009年职工住院互助保险达到205人,比2008年增长7%,赔付率100%;女职工大病保险人数386人,比2008年增长7%。截止2009年底,累计赔付15人、金额达14万元。同时,全区各级工会认真开展以职工健康体检、疾病预防为主要内容的“送春风、促健康”活动,建立了职工健康档案2.26万卷。

  六、凝聚力量,形成合力抓民生

  民生工作面宽量大,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工会组织唱“独角戏”、单打独斗,仅仅是蜻蜓点水、杯水车薪。而且工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受诸如职能职责、社会认知、自身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作用发挥十分有限。为此,我们创新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开拓视野,拓宽渠道,通过工会组织的示范带动作用,动员了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民生工作,千方百计争取部门协同配合,整合工会资源,实现上下联动、左右呼应,从而在全区工会干部中形成了互帮互助、奉献爱心的良好社会风尚,把温暖传递到每一个困难群众。

  通过民生工作的开展,全区工会组织执行力进一步增强。工会在参与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加了组织覆盖,严密了组织纪律,修炼了干部德行,锻炼了干部才能,增强了工会组织的执行能力。凝聚力进一步加强。通过参与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工作,工会组织成为困难职工群众的诉求传送部、困难帮扶部、权益维护部,工会干部成为职工群众的第一知情人、诉求代言人、服务贴心人,虽温暖点点滴滴,但实惠实实在在,全区广大群众和职工都亲切地称工会组织为“娘家”。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区工会把自身定位于品牌工会、帮扶工会、维权工会和效能工会予以打造,以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为工作取向,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关注,广大群众对工会的认知度显著提高。全区的工会工作为维护巴州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这些年来,巴州区工会组织紧紧围绕市、区委工作中心,结合工会工作的实际,大力开展“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工作,赢得了党政信赖、职工满意、社会公认,先后被省里表彰为“全省惠民帮扶工作先进集体”,区委表彰为“四好班子”。特别是我们抓民生工作的一些做法和成效得到了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李登菊的重要批示和肯定。这次纪主席又亲临巴州调研,这既是压力,更是动力,我们将乘关怀而奋起,以此次调研为契机,再鼓干劲、再添措施、再创佳绩。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尽管巴州区工会在参与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方面做了一些微乎其微的工作,也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工会手段匮乏、外部体制机制有待创新完善,极大地影响着工会参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深度、广度和效果。我们深感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困难职工群体人数之多,工会自身实力有限,政府投入捉襟见肘,远远难以适应困难职工的民生需求,导致面上覆盖不足;二是在权益维护方面,跨省市、跨行业间缺乏统一的“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运作、社会参与”的内外结合、上下联动机制,维权工作创新不够、效率不高;三是工会关注民生的品牌工程,如送温暖、帮扶中心、金秋助学、职介培训、惠民超市等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的不确定性,致使惠民帮扶系列化、规模化、常态化的大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几点请求和建议:

  1、把工会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工作纳入对各级党委、政府的目标考核内容。事实上,工会所做的很多工作都关乎民生,但由于人们的传统认识,往往小视工会的作用,在安排部署民生工作时,遗忘了工会的存在价值,致使基层工会组织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

  2、加强对县及县以下基层工会组织的关注和支持力度。县级工会组织直接面对困难职工群众,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要更多地发挥和调动基层工会组织的作用。比如在资金分配、项目安排等方面要更多地向基层倾斜,尤其是象巴州这样的贫困地区,在发达地区的“小钱”,对于我们来讲则是大钱。

  3、上级工会对惠民帮扶资金的使用划分过细,比如哪项资金必须使用多少人、每人必须多少钱,本身工会专项资金数额较小,基层操作难度大。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