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主动作为 延伸职能真情为民
作者:余新颜
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07/18

 

    今年来,巴中市巴州区整合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科协等群团组织的力量资源,在回风、白马井、白云台三个社区试点建立群团组织社区服务站,经过近三个月的实践探索,初步呈现出积极效果,全总书记处书记、研究室主任李滨生在视察群团社区服务站后指出:“群团组织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如何发挥好这一作用很重要,建立群团组织社区服务站作为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真情服务群众的途径,是一种创举,是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也为走好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创新了路径。”


    面临的困境


    新形势下,基层群团组织面临“三化”困境:一是群团组织“边缘化”。很多人认为群团工作是务虚工作、可有可无,而群团自身也抱着“搞维持、能交代、不指望”的态度,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没多少事可干”的困惑。二是工作对象“复杂化”。群团组织原有的工作体系和模式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工作覆盖面不广,工作影响力不深。三是工作内容“重复化”。因工作性质、内容相近,致使工作对象、资源交叉重叠,加之各自为战、重复劳动,致使群团工作势单力薄、效果较差。总之,新形势给群团工作带来深刻影响,群团组织面临党群信任危机的困境。


    采取的做法


    针对群团组织的艰难现状,建立群团社区服务站意在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通过群团工作重心下移、职能下延,倒逼群团干部走出机关,主动作为,重拾信心;二是整合群团组织力量资源,实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目的。
    ——界定服务站职能职责。借助社区阵地设立群团服务站,服务站以“知民情、解民忧、助民富”为服务宗旨,以“传递温暖、汇集民意、扶贫济困、共享和谐”为目的,采取“党政主导、群团主抓、部门参与”的运作方式,为社区群众提供“一站式”普惠服务。服务站设立了惠民帮扶、创业贷款、志愿服务、就业服务、权益维护、医疗保险、新市民培训、互助保险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8个大项、18个小项的事务受理和服务项目。
    ——设置服务站组织机构。服务站站长由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任,副站长由社区分管领导或工会主席兼任,专职工作人员由社会化工作者和群团、社区工作人员组成,服务站实行站长负责制。群团服务站按照“五个一”(即:一个服务窗口、一个宣传专栏、一个新市民教学点、一个图书阅览室、一支志愿服务队伍)标准和“六有”(即:有阵地、有人员、有制度、有项目、有经费、有设备)要求进行规范化建设,并将工作制度、服务流程、服务电话等公示上墙。
    ——建立服务站运行机制。如何让建起来的服务站“转起来、活起来”,机制是根本。通过深入调研,反复讨论,出台了由群团部门负责人、政法、民政、人社部门分管领导以及街道办事处书记(主任)、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群众代表、服务站工作人员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每月一次的集中学习和工作运行情况研究例会制度,文明接待、首问责任、即时办结、服务承诺、信息、考勤工作等工作制度,并根据各群团部门职能制定出服务流程,确保服务站规范运作。试点建立以来,领导小组已召开专题会议5次,培训工作人员50余人次,研究解决了运行中出现的10余个具体问题。


    取得的成效


    智慧源于基层,经验出自实践。服务站的建立和运行,充分发挥了群团组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有效提升了自身形象,受到了党委政府和群众的肯定和好评。
    ——促进了作用发挥。社区服务站的建立和运行,让群团干部走出机关,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做好群众思想引导、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有效履行了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职责,充分发挥了在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桥梁助手作用。
    ——赢得了党群认同。社区服务站通过开展系列公益活动,让社区居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提高了各方面群众的认同度。同时,广泛的社会影响引起了区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我区财力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仍建立了群团工作经费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机制,将群团业务经费和重大活动经费列入了同级财政预算,并予以优先保障。
    ——提升了自身形象。群团组织建立社区服务站,通过开展新市民培训、法律维权、创业就业、惠民帮扶等系列活动,实现了近距离服务群众,体现了群团特有的组织、人才优势,展示了群团组织的实力和水平,提高了群团组织的作为能力和社会影响力,获得了党政高度评价和社会广泛认同,提升了全区群团组织的整体形象。
    ——助推了一方发展。服务站积极发挥组织引领职能,发动辖区居民群众,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创新创业,形成共同建设“美好巴中”的强大合力。一是宣传引导聚民。开展新市民培训、快板宣传“中国梦”、劳模事迹报告会、“企业职工讲堂”等活动,让社区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为城市文明创建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二是志愿服务助民。围绕文明城市创建、留守儿童关爱、残疾人生活帮助等开展志愿服务。目前,全区已成立5支群团服务志愿队伍,志愿者人数达到150多人,组织开展家政、文体宣传等各类志愿服务30余场次。三是就业培训富民。将妇女创业、青年创业小额贷款、残疾人就业指导等业务延伸到社区,帮助符合条件的居民实现就业、创业。据统计,服务站已开展家政、科普等各类培训15场(次),培训人数251人次,为29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为5名符合条件的居民提供了小额贷款,帮助其成功创业。四是维权服务慰民。开展“维权服务岗”、开展维权知识讲座、现场调解说法等形式,不断提高居民维权意识和法律素养。到目前,各服务站已为社区居民开展法律知识培训6场次,培训人数达700余人,提供法律咨询35人次。五是困难帮扶惠民。成立“惠民帮扶点”,为困难群体免费提供生活必需品。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了“惠民超市”,为困难居民发放“惠民爱心卡”,持卡群众在“惠民超市”购物,可以享受7—9折优惠。


    获得的启示


    一叶能知秋,一管可窥豹。虽然群团社区服务站试点尚需继续探索与完善,但就其目前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对于推动群团工作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群团工作“有为才能有位”。面对群团组织的地位和影响不如党和政府的部门和单位的现实,绝不能自我放逐,否则将更加“边缘化”。群团社区服务站的建立,有力的证明了群团组织要获得党政和社会各方的关注和认可,必须“主动融入、建功立业”, 以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贴近时代主旋律,贴近党委、政府的要求,贴近群众的需求,用工作成效来证明自己,从而获得认同。
    ——群团工作“大有可为”。不同的历史时期,群团组织都较好地发挥了联系、服务、教育、动员群众的重要作用。当前,面对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巴中又迎来新一轮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的黄金机遇期,这为群团干部干大事、成大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舞台。三个群团社区服务站在引导群众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扶贫济困、助推一方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充分证明了群团组织在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征程中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群团组织“联合起来力量大”。将工、青、妇、残联、科协等群团组织资源整合,建立群团社区服务站,集聚了群团组织的智慧和力量,增强了组织服务能力,产生了“1+1>2”的效果。实践证明,群团工作要发展、要有所作为,必须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由单干走向联合,主动跳出长期以来各自为政、单兵作战的固有模式,努力向“合纵连横”转变,确保实现共赢和绩效最优化。 
    ——找准工作载体和抓手至为关键。群团组织都有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职责。群团组织的整合联动,不是简单的凑合,而应当立足于发挥群团组织的比较优势,找准服务大局、服务社会的切入点作为行动平台。只有通过设置合理的机构,搭建有效载体,找准工作抓手,才能将先进的理念、预期目的变为现实。
    ——力求取得实效是根本。群团社区服务站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受到党群的肯定和欢迎,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其根本在于建设之初,我们就力戒形式主义,坚决摒弃了搞“形象工程”的想法,认真做到了选择项目、开展活动和效果检验都力求实在,尤其注重在惠民、助困、维权、提高市民素质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上开展活动。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