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巴中市第三次代表大会,是在我们立足“十二五”、面向“十三五”、奋力奔小康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为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巴中市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一、市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二届市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组织动员全市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开拓奋进、苦干实干,圆满完成了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巴中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济实现持续增长。五年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年均增速达到1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1倍;三次产业结构由36.8:21.9:41.3调整为29.1:33.8:37.1。大力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5%,积极促进工业扩大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7%,努力保持城乡消费较快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3%。
基础建设重大突破。五年间,实施了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基础条件落后面貌加快改变。广巴高速公路、乐巴铁路相继建成,结束了不通高速公路、不通铁路的历史。规划并实施了一批重点骨干水利工程,启动建设全国“小农水”示范市,水利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用水安全基本得到保障。天然气勘探开采取得积极进展,市域电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城乡用电同网同价。通讯网络实现全覆盖。生态环境建设扎实推进,森林覆盖率达到55%。
群众生活明显改善。以解决“四难”为重点,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五年新建、改建乡村公路2840公里,新解决10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9.9%,“新农合”参合率达95%。积极探索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扶贫开发模式,实施了瓦室—沙溪、上八庙—青木等连片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全市贫困人口由65.1万减少到29.6万。努力扩大城乡就业,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413元,年均增长14.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47元,年均增长13.6%。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五大保险”工作进一步完善,“新农保”试点稳步实施,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序推进。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大胜利。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办学质量稳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服务功能不断优化。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建成市青少年综合训练馆、文化馆、图书馆和一批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新风正气,倡导孝道文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效显著。民族宗教、外事台侨、档案、史志、保密等工作取得新成效。人口与计划生育、妇女儿童、残疾人及老龄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
民主法制稳步推进。加强和改进党委对人大工作的领导,积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人民代表作用进一步发挥。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职能作用,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有效发挥。大力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促进军政军民团结。“五五”普法圆满完成,依法治市有序推进。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群众和信访工作,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安全生产形势不断好转。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平安创建,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高。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团队。大力推行阳光党务政务,积极扩大基层党内民主。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竞争性选拔任用干部力度加大,选人用人公信度不断提高。扎实开展“三级联创”,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大力弘扬红军精神,广泛学习王瑛精神,坚持深入群众、服务群众、联系群众,扎实开展“挂、包、帮”活动,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查处了一批腐败案件,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不断好转。
过去的五年,是我们坚持不懈打好老区牌,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巴中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五年;是全市上下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的五年;是在历届党委政府打下良好工作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的五年。五年的发展和进步,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深切关怀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开拓奋进、攻坚克难的结果;是社会方方面面积极参与、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巴中市委,向全市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人民解放军驻巴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巴中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问题和差距,深感责任和压力。纵比变化大、横比差距大,经济总量小、发展质量低,基础薄弱、贫穷落后的基本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统筹发展特别是城镇化进程缓慢,城镇基础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相当薄弱;最要害的问题是缺乏产业支撑,尤其是工业发展严重滞后;最紧迫的问题是对外开放不足、市场化改革滞后,经济社会发展缺乏活力和动力;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工作执行能力还不强。五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坚持思发展、谋发展、抓发展,坚定不移地追赶跨越、加快发展,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新路子;必须坚持不僵化、不封闭、不保守,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激发跨越发展的新活力;必须坚持不停步、不折腾、不松劲,坚定不移地咬定目标、攻坚克难,奋力开创各项事业的新局面;必须坚持一切为群众、想群众、靠群众,坚定不移地改善民生、促进和谐,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新成果!
二、今后五年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纵观国内外发展大势,我们既面临新机遇,更面临新挑战。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势不可挡,国际产业分工合作转移步伐加快,为我们扩大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环境;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秦巴山区扶贫开发,为我们聚集市场先进生产要素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全省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全面推进“两化”互动、实施川东北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战略,为我们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条件;我市区域交通枢纽加快形成,区域竞争能力不断提升,为我们拓展更大发展空间创造了新的优势;勤劳智慧的巴中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思干思进思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为我们实现同步全面小康提供了不竭动力。
在看到有利因素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面临的诸多困难和矛盾。我市正处于传统农业的转型期、工业化的初始期、城镇化的起步期、扶贫开发的攻坚期、后发地区加快发展的追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既要消除贫困,又要向全面小康迈进;既要消除基础条件的瓶颈制约,又要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城乡统筹、“两化”互动;既要尽快缩小与兄弟市州的差距,又要原地起跳、跨越赶超,面临双重的压力、双重的挑战、双重的任务。我们只有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真抓实干、大干快干的责任感,才能实现肩负的历史使命。这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必须担当的时代责任!
科学把握形势,今后五年是我们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关键时期,要坚持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推动城乡一体、“两化”互动,奠定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坚实基础。这是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
坚持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思路,要深刻把握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根本要求。实践表明,统筹城乡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就我市而言,城乡二元结构尤为突出、“三农”为主的经济社会特征更为明显,这既是我们长期贫困落后的主要症结,又是我们实现小康目标必须破解的关键难题。因此,用统筹城乡的理念、思路和要求指导工作、推动发展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方略。追赶跨越、加快发展是落后地区迅速改变贫穷面貌、尽快缩小发展差距的必然选择和唯一出路。就我市来看,发展的差距不仅明显,而且仍在继续拉大。我们必须以超常的思维和理念、超常的举措和干劲、超常的意志和付出,抢抓新机遇、创造新优势,奋力实现追赶跨越、加快发展!
坚持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思路,要突出抓好城乡一体、“两化”互动的战略重点。工业化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经阶段。我市“两化”滞后、缺乏互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要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为重点,大力推进全市“两化”互动、“三化”联动,实现发展的新突破、新跨越。
坚持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思路,要紧紧围绕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能否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今后五年是关键性的五年、决定性的五年,爬过了这道坡、跨过了这道坎,就会在奔小康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经过五年的努力,要基本建成“两地两区一中心”。把巴中建成四川重要的北向东向开放高地、川陕渝重要的枢纽联结地、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川东北重要中心城市。到“十二五”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实现翻一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0亿元、实现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分别翻一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0亿元、实现翻两番。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我们要切实把握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工作重点。
——加快构建功能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区域交通枢纽基本形成,“全域灌溉”取得明显进展,建成以500千伏为支撑的电力网络,天然气管网向乡镇和中心村延伸,以智慧城市建设为重点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加快构建以新型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加快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调整,奠定工业强市的坚实基础,初步形成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发展质量的提高。
——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四级城镇体系。基本建成一座大城市和三座中等城市,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聚集力强、带动力大的特色镇和中心村,城镇文明的辐射功能显著增强。
——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改善民生,切实提高城乡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和社会繁荣进步的新成果。
——加快构建宜居宜业宜商的环境保障体系。以巴河为重点的水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建成以干环线公路为示范的绿色森林走廊,基本实现城乡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实施以“五治三化”为内容的城乡环境治理,全面推进“五创联动”,坚持不懈抓好发展软环境建设,使巴中生活环境更加优美、创业环境更加宽松、社会环境更加和谐。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要坚决破除“三论”,促进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要坚决破除“唯生态论”。我们决不是不讲生态、不要生态,更不是要破坏生态、牺牲生态,而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充分发挥巴中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生态品牌优势,走出一条更加符合巴中实际的低碳绿色生态发展路子,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要坚决破除“唯条件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者,不是机械的条件决定论者。我们承认基础差、底子薄的现实条件,但我们决不能听天由命、安于现状,自甘贫穷、自甘落后,更不能降低工作要求、降低做事标准、降低发展质量。我们既要积极转化不利条件,又要充分用好有利条件,更要善于创造新的条件,努力在巴中现实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干成事、干成大事。要坚决破除“唯规定论”。规定是现成的,实践是鲜活的。我们不是不讲规定、不要规定,而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对那些不合适宜的条条框框要坚决打破,对那些阻碍加快发展的陈规陋习要坚决革除,对那些借口所谓“规定”不敢担当、不敢负责的行为要坚决摒弃。只要符合促进巴中生产力发展的、符合推动巴中社会文明进步的、符合提高和改善全市人民生活水平的,就要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大胆地干。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解放思想中提高认识,在实事求是中与时俱进,在开拓进取中提升境界,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三、坚持统筹城乡,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发展
要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完善城乡融合的科学规划,建设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做强城乡互动的产业支撑,构建城乡共享的公共服务,创新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更快的发展速度、更好的发展质量,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一)扎实推进基础建设。基础设施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大力推动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建设,构建覆盖城乡、功能配套、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网络。
建设外畅内达便捷快速的综合交通网络。围绕建成川陕渝结合部的枢纽联结地,大力构建“三纵三横两环一航”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成南(部)巴(中)陕(西)、渝(重庆)巴(中)汉(中)高速公路,加快推动南(充)巴(中)汉(中)快速铁路建设,形成三条南北大通道;加快建成巴(中)达(州)高速公路、巴(中)达(州)铁路,加快建设绵(阳)巴(中)万(源)高速公路,形成三条东西大动脉;建成巴城绕城环线、连接县(区)的公路环线,实现内部快速通达;加快布局航空运输,积极推动巴中机场建设。今年底开通广巴铁路客运,2012年建成巴南、巴达高速公路,2013年建成巴达铁路和巴陕高速公路巴中至南江段,2015年建成巴陕高速公路南江至陕西段。加快国省县干道改造,推进农村路网建设,大力发展城乡公共交通。经过五年努力,基本形成南连北接、承东启西、外畅内达、便捷快速的综合交通网络。
构建大中小微配套的综合水利网络。加快建设骨干水利工程。开工建设红鱼洞、湾潭河等大中型水库,建成天星桥、牛角坑、二郎庙、双桥等中型水库,为实现“全域灌溉”奠定坚实基础。扎实抓好“小农水”建设,积极创建全国“小农水”示范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水资源保护。加强以巴河治理工程为重点的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抓好山洪灾害防治、中小河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渠堰修复。推动水资源合理开发。科学规划、高效利用、有效保护,促进水利水电产业化,充分发挥利农利工利商利民综合效益。
建设安全可靠保障有力的现代能源和信息服务网络。加快建成以500千伏为支撑、220千伏为骨架、110千伏及以下为基础的电力网络。大力支持勘探开发天然气资源,加强与中石化等的合作,积极推动天然气资源就地转化和充分利用。积极扶持发展沼气、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整合信息网络资源,加快“三网”融合,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努力提升信息化水平,打造川东北信息高地。
(二)着力抓好产业发展。产业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加快构建以新型工业为主导、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新增长点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把巴中建成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化是我市加快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要坚持走开放合作、绿色低碳、高端切入、创新驱动、加速推进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布局“三轴”、“两圈”、“六组团”工业体系,把巴中建成川陕渝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川东北清洁能源和天然气化工基地、区域特色资源新材料加工基地、成渝和关天经济区机械电子产品配套加工基地、西部现代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新兴基地。做深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做大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竹木加工等产业规模;做优做大特色矿产资源新材料加工业,着力发展非金属建材和新型墙体材料等新型建材;引进新建机械制造业,围绕成渝西三大城市产业发展需求,配套发展电子元器件、汽摩零部件及矿山、农用、轻工机械,把机械制造业打造成新的增长点;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特色“巴药”、天然气化工、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形成新的工业增长亮点。着力增强企业实力,培育拳头产品,打造名优品牌。到“十二五”末,力争工业增加值和累计工业投资比“十一五”翻两番,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十亿元的企业集群和竞争力强、带动力大、可持续发展的百亿产业、百亿园区。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我市传统农业发展已有较高水平,没有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的突破创新,很难有更大发展。要加快构建以现代设施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的现代农业体系。优化农业布局,建设南部丘区高效农业区、北部山区特色农业区和城郊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区。要把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和主体来抓,促进农业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标准化发展,把我市建成西部重要的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要大力培育、引导和扶持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形成利益共同体。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大格局,避免产业同构,避免各自为阵的小打小闹,运用经济的、市场的、行政的力量,科学布局,专业分工,整合资源,规模发展,形成优势。要探索建立地权、林权流转交易平台,不断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促进静态资源转化为流动资本,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集约集聚经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十二五”末,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带动农户面达60%以上,全市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4.5%、16%以上。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与新型工业化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吻合、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兴文现代综合物流园区,积极打造秦巴山区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城市综合体建设,积极发展综合商场、星级酒店,打造特色街区,形成各类新型商贸业态。加快发展金融业,大力引进和发展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切实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提高金融业发展水平。积极有序发展房地产业,改善人居环境。规范提升中介服务业,引导会计、律师、咨询等行业中介组织健康发展。注重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服务业,加强影剧院等文化设施建设,建成南龛文化产业园,加快建设晏阳初文化产业园,着力培育影视制作、表演会展、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等产业。提升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红色”、“绿色”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引进国际国内知名旅游企业,高端打造川陕苏区红色旅游综合体、光雾山—诺水河山水旅游综合体,建设西部重要的观光旅游地和一流的度假休闲目的地。
扎实抓好园区建设。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园区布局和建设,是巴中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和长远之策。要按照“一县(区)一园区、一园区一主业”的思路,坚持产城互动、园城相融,加快建设巴中经济开发区和县(区)工业园。有效破解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强力推进园区建设,满足企业入驻需要。要把引进、聚集产业作为园区建设的关键来抓,形成主导产业突出、同类行业集聚、配套企业完备的产业集群。创新园区管理机制,坚持市场化、企业化运作,实行“小政府大服务”,政府相关职能全部进入园区,部门审批职权放给园区,做到“入园企业办事不出园,行政审批全部在园区办结”,体现精简、高效、科学、便民,增强园区集聚力、吸引力、竞争力。“十二五”末,全市产业园区建成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建成产值100亿元以上园区1个、50亿元园区2个。
集中全力加快巴中经济开发区建设。巴中经济开发区是全市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全市“两化”互动的示范带动工程,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端重要的战略意义,必须集中一切智慧和力量强力推动、加快建设。要立足现代、面向未来,编制完善规划,加强基础承载能力、要素保障能力、产业配套能力、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加大产业引进和培育力度,加快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的现代园区,再造一个“产业巴中”,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是城乡统筹发展的载体。要打造新型城乡形态,努力走出一条城镇和乡村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科学编制城乡规划。坚持“全域巴中”理念,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统筹编制完善市中心城市—县(区)城市—特色镇—中心村和聚居点的四级规划体系,实现规划编制区域、编制层级、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体系“四个城乡全覆盖”。优化城镇空间布局规划,大力构建“一城两翼三副五廊”空间形态,实行多轴向拓展、组团式开发。配套完善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社会事业等各项专业规划,形成以城乡建设规划为主体、产业布局规划为支撑、基础设施规划为纽带、公共服务规划为配套的科学规划体系。
强力推进城镇建设。以建设新城、拉大框架为重点,以提升品质为关键,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到“十二五”末,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在中心城市建设上,把巴城打造成自然与人文和谐、现代与生态共融的“现代森林公园城市”。坚持“组团发展、分层推进、增强功能、提升品位”,加速推进“一城两翼”扩张发展,着力把巴城建成面积80平方公里、人口80万的“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宜居宜业”的大城市。在县城建设上,彰显特色、突出个性、体现魅力,努力实现带动能力、综合功能、人文环境和景观品质“四个提升”。在小城镇建设上,各县(区)要突出抓好重点镇、中心村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建立一体化的管理和服务平台。扎实推进“五创联动”,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构建幸福巴中。积极探索城镇经营之路,以资源换资金,以市场换投资,增强城镇建设管理的投入保障能力。
加快建设兴文新区。围绕把巴城建成川东北重要中心城市的目标,以国际化视野、现代化标准、生态化特征,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作,把兴文新区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开放型经济先导区、“两化”互动示范区、现代产业集聚区、生态宜居都市区。超常规实施产业园区、道路交通、教育文化、商务地标、宜居休闲等重大建设项目,构筑城市现代化的硬件基础和功能内涵,努力实现“一年奠定基础、三年初具规模、五年新城崛起”,再造一座“产业新区、人居新城”。
扎实抓好新村建设。新村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要以“建设新村、发展产业、富裕农民、奔向小康”为目标,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协调,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要求,编制完善新村规划,优化镇村建制,扎实推进新村建设。坚持群众自愿和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中心村和聚居点集中。坚持“宜聚则聚、宜散则散,错落有致、相对集中”,突出“三打破、三提高”,建设富有区域文化特色、彰显地域民俗风格、功能设施配套的新型社区。到“十二五”末,聚居度达到50%以上。
(四)切实抓好扶贫开发。扶贫开发是我市城乡统筹的难点和重点,必须超常规、跨越式推进,努力把巴中建成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深入推进连片扶贫开发。在巩固提升现有成果的同时,采取“点式突破、抓点示范、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扩面”的方式,新启动实施60个片区连片扶贫开发,覆盖190余万人。大力实施“六大扶贫工程”。实施农村新居工程,加快改造农村土坯(危旧)房,力争完成30余万户改造计划,让更多的农民群众过上现代文明的幸福生活;实施乡村道路建设工程,对全市乡、村道路实施硬化,坚持建、管、养、运并重,不断提高农村公路的质量等级和通达能力;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大力扶持产业基地建设,形成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增强“造血”功能;实施农民技能培训工程,抓好农村免费职业教育,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强农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实施公共服务建设工程,配套建设特色镇、中心村和聚居点的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广电、邮政、信息等公共服务设施,让贫困群众享受到更多基本公共服务;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到“十二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7%,绿化覆盖率达80%以上。
(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人的全面发展,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战略任务来实施,形成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适应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扩大中职教育规模,加快由升学教育向就业教育转变、由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技能型人才转变,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职中,中职在校学生规模实现较大增长;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政府服务的原则,建成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劳动技能职业培训,实施人才培训“五大工程”,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保障职业教育投入,积极实施免费职业教育,广泛吸纳各类资金参与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办学格局,构建高职教育、中职教育和实用技能培训三级职教体系,力争把我市建成中国西部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
四、坚持以人为本,聚力共建共享和谐巴中
和谐社会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推进社会协调发展,共建共享和谐巴中。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把改善民生摆在优先的位置,到“十二五”末,累计投入150亿元以上,努力解决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医疗、教育、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打通断头路,建设连网路,三年实现村道公路通畅率70%以上。基本解决缺水城镇、人口较集中乡村的供水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全面解决10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改建中小学危房110万平方米,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100所,40%的乡镇建成公办中心幼儿园。加强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基础设施体系建设,90%的乡镇卫生院达到一级标准,村卫生站覆盖率达到100%,建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一所、三级乙等综合医院两所,地方常见病得到有效防治。实施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每年新增就业2.5万人以上。积极实施安居工程,建设保障性住房3.7万套。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人口,按扶贫新标准改善42万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健全城乡医疗、养老等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加强城镇公交建设,每万人达到8辆以上。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农村文化大院1840个、示范村(社区)960个。
努力繁荣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建成完备的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大力普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医疗卫生事业。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加快市体育中心等公共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妇女儿童事业、青少年事业、老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加强国防及国家安全教育,抓好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支持驻巴部队建设,积极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我们正面临社会的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集中凸显,抓好社会管理的任务异常繁重。加强社会管理,要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机制建设,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各类社会矛盾。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让群众感受到权益有保障、心情更舒畅。要加强群众教育,引导群众人人争当社会管理的参与者、建设者,依靠群众的力量进行管理与服务。要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要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有效遏制和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突发应急管理,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处置能力。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按章程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作用,加强与党外人士的合作,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加强村(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增强各种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努力扩大基层民主,提高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质量。切实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台侨工作。扎实开展“六五”普法,提升全民法律素质,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努力建设法治巴中。
五、坚持改革开放,充分激发加快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改革开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聚集一切推动发展的生产要素,充分激发一切有利于发展的活力源泉。
大力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把开放合作作为巴中发展新阶段的主旋律和“金钥匙”,更大力度、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把巴中建成四川重要的北向东向开放高地。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事”和“一把手”工程,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由常规性、一般性向全局性、战略性转变。坚持大中小结合、近中远结合,大力开展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园区招商、专业化招商、以商招商,既要加快引进投资见效快的项目,更要全力紧盯大企业、大集团,引进支撑巴中长远和全局发展的重大项目;既要立足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需要什么引进什么,更要面向市场、着眼未来,善于“无中生有”,大力引进培育巴中的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实现巴中经济结构的优化。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五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千亿元。全方位扩大区域合作。坚持分层次、有重点拓展合作空间,以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加强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台港澳等地区的合作;以产业互动、优势互补为重点,加强与新疆、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合作;以产业互补、产业融合为重点,主动接受成都、重庆、西安三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关天经济区。加快构建开放合作机制。巩固和扩大部市合作、市厅合作、市校合作,加快形成政府、企业、民间多层次、多渠道的对外交流格局。
加快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步伐。强力推进市场化改革、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打好“红色牌”、“绿色牌”、“枢纽牌”,着力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打好“红色牌”,使老区政治优势转化为加快发展的政策优势。动员和汇聚各方面力量,争取国家和省的政策支持、项目支持;创新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广泛吸引海内外的资本、技术、人才参与支持帮助老区的建设发展。打好“绿色牌”,使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加快发展的经济优势。做好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大文章,把握低碳绿色生态发展的时代趋势,以“绿”聚财、以林生财、以地兴财,保护资源、开发资源、盘活资源,使资源转化为资本。打好“枢纽牌”,使区域中心优势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开放合作优势。发挥成渝西枢纽联结地的优势,在更广范围更大空间整合资源、聚集要素。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搭建多形式的投融资平台,积极支持金融发展,鼓励金融创新,用活各类金融工具,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增强金融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抓好国有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对有较好投资回报、可市场化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拓宽投融资渠道。按照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要求,着力解决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引导农民向中心城市、县城、集镇、中心村聚集,向生产性、服务性、劳务性行业转移,保障安居乐业,促进富裕文明,增强广大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
激发全民创业创新活力。围绕“干部有新境界、市民有新观念、农民有新技能”,大力提升人的素质,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促进各类创业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活力竞相迸发。深入开展学习型社会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科学文化和道德文明素质。加大舆论宣传和教育引导,树立适应市场经济、现代社会的思想理念,不断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思干思进思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使为巴中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得奖励、社会上受尊重。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努力破解“天花板”、“玻璃门”等桎梏,做大总量、做优质量,让民营经济成为巴中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积极维护巴中在外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努力建设创业型社会,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将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巨大发展潜能转化为生动的发展实践。
切实优化发展环境。大力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为各类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合理配置创造良好条件。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一切投资领域,坚持“非禁即入”,使一切投资企业“无障碍进入”、“无障碍发展”。全面落实财税、土地、金融支持等优惠政策,降低要素成本。营造高效的政务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实现在全省行政审批事项最少、时限最短、效率最高。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对投资企业实行精细化、保姆式服务。强化执法监督,严肃查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破坏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行为。营造优美的城乡环境。深入开展以“五治三化”为重点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城乡环境面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城市环境“文明、品质、特色”的目标。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大力倡导诚信务实、感恩奋进、奉献拼搏,努力形成尊重劳动、鼓励创造、宽容失误的社会氛围。
六、坚持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推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始终保持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要强化理论武装。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深化拓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不断推动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工作创新,着力提高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努力开阔视野。树立全球眼光、世界胸怀,克服封闭、保守、狭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增强充分开放合作、深化改革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坚持开拓创新。学会用市场的理念、改革的理念、开放的理念、发展的理念、创新的理念思考研究巴中的发展。要坚持凝心聚力。以“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始终保持不畏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保持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状态,着力消除精神倦怠的危险,在促进巴中跨越发展中建功立业。
加强组织建设,切实增强蓬勃向上的强大活力。要努力建好组织、选准干部、配优班子、建强队伍,把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广大党员队伍建设成为“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核心力量、攻坚力量和先锋力量。要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按照“扩大覆盖面、选好带头人、增强凝聚力、推进一体化”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两新”组织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把选好带头人作为基层党建的重中之重,多管齐下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强化基层力量,选派机关党员干部到问题突出、困难集中的基层一线任职、帮助工作。严格要求、关心爱护基层干部。要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鲜明重品行、重实干、重实绩、重基层的用人导向,注重选拔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干部,着力抓好“一把手”的选拔培养,建设适应巴中加快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领导集体。要认真执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制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加强女干部、党外干部、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激发班子队伍活力。要抓好党员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在“三个一线”培养锻炼干部力度,有计划地选派一批机关优秀干部充实到基层工作一线、项目工作一线和招商引资一线。要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完善人才培养、吸引、使用、评价、激励办法,统筹推进各类人才发展。
加强作风建设,努力夯实为民服务的执政根基。作风是党的生命,关乎党的形象,关乎党的长期执政。各级党员干部要认真践行“四个特别”,以优良的作风促政风、带民风,赢得群众最广泛的支持和拥护。要大力弘扬亲民爱民的作风。深入开展“挂、包、帮”活动,下基层、到农户,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要大力弘扬真干实干的作风。坚决摒弃怕担当、怕风险、怕负责的守成心态,坚决摒弃清议空谈、评头论足、说三道四的不良习气,坚决摒弃出虚招、出损招、出阴招的卑劣行径;力戒形式主义、本位主义、教条主义,力戒不深入、不具体、不落实,力戒重安排轻落实、重表面轻实质、重过程轻结果。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领干、带动干、带头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断增强执行力、落实力和创造力。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传承红军精神,发扬王瑛精神,始终牢记“两个务必”,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创业意识、奉献意识,以超常的付出赢得更大的发展。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着力强化加快发展的纪律保障。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廉洁自律,率先垂范,永葆共产党人的清正廉洁本色。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执行《廉政准则》;要落实好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等反腐制度,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要大力开展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等反腐倡廉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营造反腐倡廉浓厚氛围。要依法严惩损害群众利益、破坏投资环境、影响对外形象、阻碍经济发展等重大典型案件,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决不手软、决不姑息,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之中,着力构建“内部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善、有效管用”的党建工作制度体系。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完善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要进一步规范县(区)党委权力运行,加强乡(镇)党委科学化建设,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村(居)民自治;要进一步规范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完善干部政绩考评体系和目标督查管理制度,强化奖优罚劣,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推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上。
同志们,实现未来五年的美好蓝图,巴中必将呈现出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的崭新局面。我们的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的使命崇高而神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励精图治,抢抓机遇,顽强拼搏,为推动巴中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小农水:小型农田水利的简称,指小型灌溉与排水工程及设施。
2、五大保险: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
3、新农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简称,指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的制度。
4、三级联创:指在县、乡镇和村三级党组织中,开展的以“五个好”村党组织、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
5、“挂、包、帮”活动:省委于2010年开始在省市县三级党政机关开展的“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
6、“两化”互动:以新型工业化为“发动机”引领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为“增长极”支撑工业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和“双加速”发展。
7、“三化”联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8、五治三化:“五治”指“治路、治尘、治污、治水、治乱”;“三化”指“绿化、亮化、美化”。
9、三纵三横两环一航:“三纵”即成都经南部至巴中至陕西、重庆至巴中至陕西高速公路和南充至巴中至汉中快速铁路;“三横”即广元至巴中至达州、绵阳至巴中至万源高速公路和广元至巴中至达州铁路;“两环”即巴城绕城环线和连接县(区)公路环线;“一航”即航空运输。
10、全域灌溉:指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在区域(流域、灌区)内的耕地实现全面灌溉的同时,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高效配置水资源,同步保障生产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实现科学治水、科学用水、科学管水,优质供水,节约用水。
11、“三网”融合: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
12、三轴、两圈、六组团:“三轴”即以巴南、巴陕、巴达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主轴;“两圈”即市区、县城两个圈层;“六组团”即巴中经济开发区组团、平昌星光工业园区组团、南江建材工业组团、通江工业园区组团、驷马工业园组团、乐坝—正直组团。
13、第三方物流: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
14、一城两翼三副五廊:“一城”指巴城主城区;“两翼”指恩阳新区(西区)和兴文新区(东区);“三副”指建设平昌、通江、南江县城3个副中心;“五廊”指巴广(元)、巴南(部)、巴达(州)、巴汉(中)、巴万(源)五条大廊道。
15、五创联动:指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市。
16、三打破、三提高:指打破“夹皮沟”、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打破“军营式”、提高村落规划水平,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
17、人才培训五大工程:即技能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创业经营型人才培训、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
18、“两新”组织:即新经济、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指各类非国有集体独资的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是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统称。
19、四个特别:特别讲大局、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