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失能半失能老人突破4000万人,但持证上岗的护理人员却不足2万。工作强度大,工资低,缺乏职业尊严,护工流失率长期居高不下
【焦点】护工短缺,养老“盔甲”变“软肋”
即使已经过去了近4年,杨云姣的脑海里还能清晰回响起那两个单调的音节:“吧嗒”、“吧嗒”、“吧嗒”……有半年多的时间,她每天都与这个词朝夕相处。
2012年,陕西工运学院养老服务与管理系三年级学生杨云姣到深圳一家养老机构实习,当时21岁的她被分配去专门护理一位60岁出头的偏瘫老人。由于语言系统受到影响,无论是饿了、困了,还是心情不好了,甚至半夜睡不着了,这位刘姓奶奶表达的方式只有两个字:“吧嗒”。
在7×24小时无休无止的护理中,杨云姣的心理防线慢慢变得脆弱起来:“我为什么要干这一行?”
“我为什么要干这一行”,这是近年来我国养老护理人员反复提及,又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了2.2亿人,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突破4000万人的背景下,这也导致了我国多地养老机构长期面临护工短缺、护理专业性不强的尴尬局面。
招生不易 填志愿随意
专业学生流失率居高不下
“这是外公替我决定的,”说起专业的选择,现在已在北京一家养老机构做护理长的刘月圆回忆说,“他觉得这虽然是一个冷门专业,但需求量很大,未来就业和发展的趋势都会比较好。”
就这样,乖巧的刘月圆接受了外公的建议,成为陕西工运学院养老服务与管理系2011级73名新生中的一员。
能否招到足够的学生,是系主任包丽萍每年都要担心的问题:“2008年我们首次开班,只招到了17名学生。就算到现在,每年最多也没超过120人。”即便如此,在全国150多所开办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中,陕西工运学院的招生人数已算是位居前列的。
招生难,招到对专业有所了解的学生更难。在包丽萍看来,刘月圆这样的已经算得上有目的性了,“绝大部分学生都是迷迷糊糊填了志愿,入校前对这个专业要学什么,以后要做什么完全不清楚”。
略显盲目的选择直接导致了较高的流失率,很多该专业的学生甚至还没进入养老机构工作,就直接转行了。包丽萍告诉记者,在2010年以前,只有40%的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养老护理岗位就业,近几年这一比率才逐渐上升到60%。
即使进入了养老机构,能够长期留下来的专业学生也不占多数。据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老年福祉学院院长杨根来介绍,从全国养老职业教育发展来看,学生到岗第一年的流失率可能达到30%,到第三年甚至能高达70%。以杨云姣当时所在的班级为例,“毕业3年,全班27个同学,还在从事养老护理的不到10个人”。
专业不够 业余来凑
工作强度大、收入低
身高1.65米,体重不到50公斤的杨云姣看起来很是瘦弱,但即使是给90公斤重的老人翻身,她也一点不觉得吃力,“只要掌握了技巧,翻身这件事真的不难”。
但在杨云姣所在的北京市东城区汇晨老年公寓护理部,像她这样系统掌握了护理技巧的只有3位,并且都升到了管理层,“一线护理员,没有一个是科班出身的”。
专业人员稀少,养老机构不得不依靠非专业护工支撑起机构里的日常运转。据杨云姣介绍,目前护理部的60位护理员里,30岁以下的不到5个,剩下的大部分集中在40岁到50岁之间,并且基本都是只有小学或初中学历的农村妇女。
杨云姣坦陈,大部分农村妇女做护工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挣钱,“这样的心态,无疑就会对护理质量造成很大影响”。此外,由于文化水平较低,有一些较复杂的护理技能或智能健康设备,这些护工也很难掌握。针对“半路出家”的养老护理员,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在推行职业资格培训,“但短短10天的培训,拿到的资格证书含金量实在不高”。
即使这样,杨云姣的“兵”也在不断流失。据她统计,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一线护理员已经更换了近一半,“常常是刚入门就离职了,新人又得从头教起”。
杨云姣的困扰不是个例。一般情况下,每3位失能老人需要1名护理人员,我国对养老护理人员需求大约在1000万人。但根据现有公开数据,当前我国养老机构工作人员不到100万,持证上岗的人数不足2万,缺口已达千万级别。
虽然已经做到了护理主任的岗位,但回想起自己4年前在“吧嗒”面前的崩溃,杨云姣完全能理解一线护理员的苦衷:“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同时兼顾四五个老人,3500元就算是高收入了,别说有专业知识的年轻人,就算是40多岁的阿姨也熬不住。”
认知不足 认同感缺乏
养老行业发展面临人才障碍
高强度的工作带来的只是身体上的辛苦,而人们对养老护理这一行业的不理解、不尊重更带来了心理上的痛苦。
杨云姣还记得,当知道自己填报了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时,村里的左邻右舍都议论纷纷:“咱们虽然是农村人,但也没必要去做伺候人的工作啊。”包丽萍表示,即使是系里的学生,也存在觉得养老护理“低人一等”的想法。
“这种现象说明我国的养老护理行业还相当不成熟。”曾到日本介护专门学校进修两年的包丽萍告诉记者。
据她介绍,在日本,要取得养老护理国家资格证的考试资格,都有严格的条件限制:“要么是有5年以上的护理经验或主修该专业的大学生,要么就需要在专门学校修够1800个学时。”
因此,在日本选择养老护理的从业人员,都对这一行业有正确、积极的认识;同时,他们的工作也会受到外界的尊重。
曾去日本短暂实习的杨云姣,对国内外养老护理的不同态度也有切身体会。去年5月,一位在公寓接受临终关怀的老人,由于生病的原因,只愿意吃冰凉的食物。一天早上,老人的孙子执意让他吃了冰棍,却反过来跟父亲“告状”说护工不给爷爷吃早餐。愤怒的家属不问青红皂白,就对赶来调解的杨云姣破口大骂,最后甚至追着她满公寓跑,“嘴里说着今天非把我撵出去不可”。说起当时的情景,杨云姣有点哭笑不得。
中国社科院老年研究所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养老市场规模约4万亿元,到2030年有望增至13万亿元。毫无疑问,养老护理专业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阻碍这一商机变现的一大阻碍,包丽萍表示:“加强教育投入和增加养老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并让全社会逐渐对这一行业形成正确的认识,是解决养老护理人员短缺的当务之急。”
或许,当有一天,“我为什么干这行”不再是一个困扰,养老护理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平凡而平常的行业。(中工网记者 罗筱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