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未来五年的发展形势和目标任务
作者: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陈兴国
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1/02

  深入学习贯彻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为推动巴中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上下最为重要的工作任务。市第三次党代会,是在立足“十二五”、展望“十三五”、奋力奔小康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会议精神集中体现在李刚书记代表二届市委所作的工作报告中。会议刚刚结束,市委宣传部就编写了《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简明读本》,报告原文也已公开见报,相信大家都结合实际,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今天,我就党代会提出的巴中今后五年的发展形势和目标任务,谈一谈个人的学习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必须深刻认识报告的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李刚书记的报告,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思想深刻,始终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通篇体现了改革创新、敢于担当、奋发图强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是推动巴中“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首先必须从总体上把握报告的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第一,报告客观地总结了过去的成绩,深刻分析了面临的形势,明确了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工作重点和发展路径,为推动巴中加快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报告从六个方面全面评价、充分肯定了二届市委的工作,并总结出“四个必须坚持”的实践启示;同时,勇于直面巴中“经济总量小,发展质量低,基础薄弱、贫困落后的面貌还没有根本改变”的严峻现实,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为背景,站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高度来审视巴中面临的发展形势,来定位发展目标,来探索巴中跨越发展道路,明确了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报告要求深刻把握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根本要求,突出抓好城乡一体、“两化”互动的战略重点,紧紧围绕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切实把握加快构建五大体系的工作重点,五年基本建成“两地两区一中心”、实现“五个翻番”。这一美好蓝图,是新一届市委冷静分析巴中市情、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及周边发展态势、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巴中未来发展的科学定位。目标大气而不浮夸,高远而不脱离实际,充分体现了跳起摸高的坚定信心和追赶跨越的工作要求,吹响了巴中加快发展的集结号和冲锋号。

  第二,报告始终贯穿了统筹城乡、全域巴中理念,把巴中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思考谋划,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巴中的生动体现

  报告最大的亮点在于用统筹城乡的理念思考和谋划巴中的发展,无论是在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制定,还是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重点工作推进方面,都体现了“全域巴中”的理念和系统论的观点。统筹兼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巴中城乡二元结构尤为突出、“三农”为主的经济社会特征更为明显,城镇的综合实力和带动辐射作用较弱,必须实行城乡“一盘棋”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符合中央、省委的政策,符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律,符合巴中实际,在政治路线上合法,在价值取向上合众,在实践操作中合理,更能调动农村和城镇两种资源、两种市场,形成推动城乡一体发展的整体合力,促进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

  第三,报告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牢牢抓住了影响和制约巴中发展的主要矛盾,选准了巴中加快发展的突破口

  巴中整体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严重滞后,影响和制约巴中发展的因素众多。报告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抓住了影响和制约巴中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准确、深刻地指出了当前巴中面临的最为突出、最为要害、最为紧迫、最为关键的问题,强调必须大力实施充分开放合作,并把“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切实抓好扶贫开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五个方面作为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明确了今后的主攻方向。

  第四,报告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强调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廉政和制度五大建设,强化巴中加快发展的政治保障

  报告要求党员干部要树立全球眼光、世界胸怀,学会用市场的、改革的、开放的、发展的、创新的理念,思考研究巴中的发展;强化重品行、重实干、重实绩、重基层的用人导向,加大在“三个一线”培养锻炼干部的力度;要求大力弘扬亲民爱民、真干实干、艰苦奋斗的作风;加强廉洁自律,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干部政绩考评体系和目标督查管理制度。这些强有力的措施,必将对巴中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深入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必须深刻认识报告确立高起点、高要求的奋斗目标的科学内涵

  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不仅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巴中的殷切期望,更是400万老区人民的强烈愿望,也是广大干部群众今后十年的工作目标和价值取向。

  小康是中国人民千百年的梦想。“小康”一说,起源于《诗经》中《大雅·民劳》篇关于“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小康”之咏。这里的“康”是指安乐、休息、安宁。在《礼记·礼运》篇中,孔子从“圣人定法、世人守法”阐释了“小康”思想的精神内涵。中国历代思想家们曾对理想中的小康做过许多设想,赋予它“略有资产,足以自给之境”、“经济较宽裕,可以不愁温饱”等很多思想内涵。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真切地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全面小康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环节。什么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就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是一个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和综合国力强盛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经阶段。

  1979年12月6日,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中国现代化所要达到的是小康状态。小平同志不仅描绘了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而且构想了建设小康社会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即著名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1997年,十五大报告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上世纪末所达到的总体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2000年底,我国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所谓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进入新世纪,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作出了具体的战略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十六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具体就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同步实现小康对巴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巴中作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仍是全国、全省最为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2010年,全市人均GDP为8717元,为全省平均水平21182元的41.1%,为全国平均水平29762元的29.3%。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的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其他一些发达地区,已经进入“两化”互动发展的中后期,驶入了加快发展的快车道,不仅基数大,而且速度快。对巴中而言,而且必须赶上未来10年这个大有可为的发展快车,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推进各项工作,为同步实现小康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市第三次党代会指出:“能否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今后五年是关键性的五年、决定性的五年,爬过了这道坡、跨过了这道坎,就会在奔小康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按照经济学上的正态分布,同步小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的过程。对巴中而言,在“十二五”末,人均GDP必须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55%以上,“十三五”期间再跳起摸高、再加速发展,到2020年追上全省平均水平的70%以上,才能基本叫同步实现小康。大家可以算一算,我们五年内要从全省平均水平的41%上升55%,需要怎样的增长速度?在“十三五”期间,要从55%提高到70%,又需要什么样的增长速度?当然,这只是定量指标,还不包括结构优化、效益提升、公共服务、民生改善、社会管理、人口素质等定性指标。

  综合分析,巴中必须举起全面同步小康这面大旗,牢牢把握这一全局性的重大机遇,统一全市上下的思想和行动,把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各方面的关心支持转化为现实性的推动力,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

  三、深入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必须深刻认识报告确立高起点、高要求的奋斗目标的必要性

  第一,国际国内激烈的竞争态势异常逼人,全国全省建设全面小康步伐加快,这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好“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路子

  从国际上来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远未结束,美国、欧元区、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回落,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也有所放缓,全球性通货膨胀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流动性过剩的影响日益突出,欧洲债务危机蔓延,导致世界经济前景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甚至面临着下行风险。中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向好,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39.8万亿元,折合6.0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方面,使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更加关注;另一方面,无论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冷战思维的惯性,还是担心中国崛起的威胁,西方敌对势力竭力对我在战略上围堵、发展上牵制、统一上阻挠、责任上施压、形象上丑化、价值观念上渗透。中国能否积极有效应对挑战,最大限度减少世界经济危机影响,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和影响力,这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从国内来看,各地都在千方百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朝着全面小康目标快速推进。据统计局发布的监测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已逾七成,东部地区将在2012年实现全面小康,中部地区全面小康进程快速推进,西部地区总体差距较大,但“不进则退”的竞相发展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按照四川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万元。今年以来,周边地区都制定了较高的发展目标。比如,达州提出“建设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2015年GDP达到2000亿;广安市到“十二五”末实现GDP1400亿元,年均增长17%,人均达到3.9万元;汉中提出“建设陕甘川毗邻地区经济强市”,“十二五”末GDP达到1000亿,财政收入100亿。

  第二,把巴中基本建成“两地两区一中心”,是巴中在发展阶段上质的飞跃和发展空间上的重大突破,是由“点线”的量变到“面体”的质变,是由局部的超越到整体的推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抢抓一切机遇,奋力打好老区建设发展攻坚战

  建成“两地两区一中心”的奋斗目标,准确把握了巴中的市情,体现了加快发展的开放性、紧迫性,体现了追赶跨越的坚定信念,是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巴中“交通枢纽、开放门户、经济走廊”的发展定位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随着交通建设快速推进,特别是全国西南大通道的建设,巴中将由川东北路网末梢成为华中、华南西出西北、中亚地区,东北、华北南下西南、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枢纽联结地,为巴中建设四川重要的北向东向开放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巴中必须发挥独特的生态优势,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加快建设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巴中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没有彻底解决,但多年来的扶贫开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加上国家实施秦巴山区扶贫开发等历史机遇,为我们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提供了有利条件。面对周边城市竞争、挤压、吸附的严峻现实,必须加快构建川东北中心城市,以增强对经济发展的聚集、辐射、带动力,增强对生产要素吸纳的“洼地”效应。

  要基本建成“两地两区一中心”,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艰苦的工作要做。如果不走“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路子,我们的蓝图就始终是画在纸上的;如果没有一种“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气魄,没有一种“奋勇赶超、永不言败”的精神风貌,就不能改变巴中贫困落后面貌,也不能缩小与兄弟市州的差距。

  第三,巴中正处于传统农业的转型期、工业化的初始期、城镇化的起步期、扶贫开发的攻坚期、后发地区加快发展的追赶期,综合实力在全省几乎垫底,并且有进一步拉大差距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危机感,调动一切有利的积极因素,强力推动巴中追赶跨越、加快发展

  我们既是农业大市,更是农业弱市,农业人口占70%以上,农业基础设施脆弱,产业化经营处于起步阶段,农民增收的难度大。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47元,比全省低1293元,比全国低2072元。同步实现全面小康,重点、难点都在农村。我认为,巴中农业现代化的要点和难点在于培育市场主体,特别是要大力培育职业农民,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最终要通过新型职业农民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也必须处理好培育职业农民和扶持龙头企业的关系。

  我们知道,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为城镇化提供动力和产品;城镇化是要素聚集的空间形态、为工业化提供载体和服务。工业化和城镇化一起,共同创造需求、提供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并积累社会财富,实现农民向市民进而向现代公民的转变,完成从传统的人群自然聚居区、落后的城区向现代城市的提升。巴中“两化”水平非常低,工业化尚处于起步期,工业化率仅21.8%,远远低于周边广元的32.6%、广安的37.1%、达州的44.7%、南充的40.2%,比全省低21.4个百分点,是全省唯一工业小于农业的市;城镇化尚处于初始期,城镇化率仅29.3%,明显落后于周边广元的33%、达州的32.7%、南充的35.9%,比全省低10.9个百分点,无论是承载功能,还是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都较弱。对其他地区而言,推进“两化”互动,应以工业化为主导。就巴中而言,由于城市框架小、功能弱、承载能力低,无法容纳和吸引大的产业,而产业发展有一个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况且大型产业项目对城市化水平的要求更高。所以,巴中要把推进城镇化放在极其重要、优先发展的位置,实现人口、资源、要素向城镇聚集,为加快工业化提供有利条件。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克服“就城市建设谈城市建设”、“只看见投入,看不到产出”的传统思维定势。城市建设的产出,体现在城市整体价值的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人口素质的全面提升等方面,可以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从全省范围看,遂宁市近年来通过城市建设和环境打造,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让心灵度假”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为跨梯度承接了日、韩等高端产业转移奠定了基础,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就城市规模而言,一般来说,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能够有效破除“关系网”,克服“熟人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而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构建法制社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所以,必须着力做大中心城市,加快推进“一体两翼”同步快速发展。

  第四,巴中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人民群众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必须自觉增强使命感,勇于承担起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责任

  巴中建地设市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苦干实干,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纵比变化大,横比差距大,这些成绩离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还有十分明显的差距,改善民生任重道远。目前,我市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四难”问题依旧突出;农村人口素质亟待提高,精神文化生活单调。2010年,巴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13元,全省倒数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3847元,全省倒数第三。同时,全市“未富先老”、“未富先病”的趋势愈加明显,比其他地区面临更加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压力。有专家预测,全省大约在203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特征明显的阶段,而巴中可能提前到2025年左右,随之而来的是不断增长的老龄事业支出,特别是医疗卫生方面的刚性开支;同时,每年超过100万的外出务工人口,由于无法融入当地社会,在患上职业病或者伤残后,必然返回家乡,带来严峻的社会压力。在此之前,必须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形成较好的发展格局和积累相当的社会财富。这就需要我们自觉增强使命感,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纵深推进扶贫开发,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千方百计办好民生大事实事,使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

  四、深入学习贯彻党代会精神,必须深刻认识实现报告确立的高起点、高要求奋斗目标的可行性

  第一、后发优势理论为确立巴中未来五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后发优势是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主要动因和重要前提

  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展地区可以通过学习、借鉴和吸收先发展地区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通过选择更快的发展道路、更开放的政策、更先进的技术升级和更成熟的制度设计,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代价,在短时期内实现区域经济的更快发展。后发优势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是来自于落后本身的优势。

  美国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在总结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追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1962年创立了“后发优势论”,后经过列维、阿伯拉莫维茨、伯利兹、克鲁格曼、南亮进等经济学家不断补充和完善。后发优势论认为,在全球化、信息化、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经济越是落后,其经济增长速度可能相对越高,反之亦然。当然这是一种“潜在”的可能,要变为“现实”,必须有一定的限制条件:一是技术差距的外在因素。正因为存在技术差距,才使经济追赶成为可能;正因为生产率水平的落后,才使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可能。二是社会能力的内在因素。即:通过教育等形成的不同的技术能力,以及在借鉴其他发达地区基础上形成的较为完善的政治、商业、工业和财经制度。外在技术差距与内在的社会能力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因素,构成了经济追赶由潜在变为现实的条件。在技术差距与社会能力的关系上,社会能力是基础性的,是技术差距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因此,处于技术落后但社会进步的状态,才使一个国家具有经济高速增长的强大潜力。三是外部环境的催化因素。如重大历史事件的出现、国际经济秩序的调整等,有时为经济追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有时又极大地妨碍甚至中断了经济追赶的进程。

  通观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史,无论是在19世纪的欧洲和北美,还是在二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后发优势的充分利用一直是所有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东亚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成功实现经济追赶的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迅速崛起,也是后发优势理论在我国的生动实践。应该说,它既是对过去经济发展历史性的概括,又是对未来社会进程的历史性预言,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由于后发优势的客观存在,必然产生追赶跨越的新的发展模式。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是由原始经济到农业经济再到工业经济并向信息经济演进的,但具体到特定时期、特定区域,完全有可能突破发展的一般进程,实现跨阶段的超常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赶超英国,二战后日本经济起飞,都是通过跨越式发展实现的。巴中目前就具备这种典型的区域型后发优势。面对正处于传统农业的转型期、工业化的初始期、城镇化的起步期、扶贫开发的攻坚期、后发地区加快发展的追赶期这样的市情,后发优势理论启示我们,要克服自暴自弃、妄自菲薄的悲观心态,充分认识到巴中整体生产力水平低、对外开放的程度低带来的推进“两化”的社会成本低、提升边际效益空间巨大等后发优势,充分认识到中央和省上支持革命老区发展的制度性安排、人民群众思进思干、社会和谐稳定、新一届市委的政治智慧和政治胆略等能够把潜在的后发优势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的前提条件,坚定信心、抢抓机遇、跳起摸高、追赶跨越,我们完全可以大有作为,也完全能够大有作为。

  第二,经济总量小,加快发展的空间大,政府投资力度逐步加大,为巴中生产总值“十二五”末实现翻番达到600亿,提供了充分条件

  一是我市GDP总量小,可以保持较高的年均增长速度。我市2010年GDP仅280.9亿元、同比增长14.7%,看起来增速较高,而实际增量不大。随着各种有利因素的显现,“十二五”期间,GDP保持较高的年均增长速度是完全可能的。二是加快发展的空间较大,可以承载GDP的快速增长。随着“两地两区一中心”建设的加快推进,必将推动现代化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一个以工业化、城镇化推动经济增长的新阶段必将很快到来,出现经济“倍增式”发展是完全有可能的。三是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必须拉动GDP快速增长。我市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经济,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秦巴山区扶贫开发、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将会带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及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和行业的投资建设活动。“十二五”期间,预计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000亿元,足以支撑GDP600亿元的目标。

  第三,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秦巴山区扶贫开发,省上实施川东北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战略,为我们搭上国家和四川战略发展的快车,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制度安排

  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是中央统揽全局、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并形成了一整套支持政策体系。比如:资源税改革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西部地区县及县以下配套”、“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等等,为巴中解决特殊困难和瓶颈问题,将起到有力的引导、支撑和保障作用。国家制定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规划、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和即将出台的革命老区发展规划等,为巴中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良好的制度安排。

  “十二五”时期,是巴中追赶跨越的黄金机遇期。预计国家在2013年对“十二五”规划进行中期评估后,会对巴中等仍不能起跳起飞的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出台特殊的、差异化的支持政策。对此,我们要提前做好准备,届时才能对接国家的支持政策。一要进一步梳理完善“十二五”发展规划。要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引和龙头作用,根据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梳理完善。要加强衔接汇报、共同争取,努力把秦巴山区可持续发展试验区规划、革命老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要积极争取碳汇交易和排污权交易,把巴中的生态资源真正转化为生态资本、生态生产力。二要超常规储备大批项目。按照投资总额5000亿元以上的标准,储备一大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等重大项目。要通过财政投入、企业自筹、信贷扶持、社会融资等多种方式,全力保障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同时,要强化人才、技术支撑,按照可行性研究的要求,把前期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三要争取把国家、省的特殊支持更直接地集中到推进“两化”互动上来。目前国家实行的扶持政策,不利于贫困地区集中力量破解加快发展的瓶颈问题,不能有效地解决内生动力问题。比如,巴中不仅缺用地指标,更缺平地,如能争取实行国家主导、央企实施的办法,引进大型央企承担几大新区的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几个10平方公里级的产业园区,拉大城市框架,培育产业发展载体,无疑将极大地强化自主造血功能,实现最大的投入产出比。巴中要同其他革命老区一道,争取国家对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实行像地震灾后重建中对口援建的方式,进行对口扶持等。四要积极推进人口转移。坚持做大分子与缩小分母相结合,既要做大经济总量,又要着力推进人口转移,从而显著提高人均发展水平。一是推动“大村庄”建设。以实施“新居工程”为契机,在条件较好的中心村,集约配置寄宿制学校、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吸引农民集中居住,显著降低公共服务成本,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推进主体功能区布局。按照主体功能分区,明确重点开发区在承接人口转移方面的具体任务,鼓励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人口向重点开发区迁徙,配套建设保障性住房等相关设施。三是推动人口迁徙。要通过农村土地权益和城镇社保权益的合理置换,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携家属在属地完成身份转换后,迁徙到打工地进城落户,大幅减少巴中的常住人口。

  第四,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加大,国际国内产业分工合作转移步伐加快,为我们扩大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环境

  对于后发地区而言,在发达地区已经做大了经济总量、正在加快调优经济结构的时候,面临着既要做大经济总量、又要推进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当前,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和主题是节能减排。由于传统产业的包袱相对较小,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发生重大演变的阶段,往往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赶超目标的最佳时机。近年来,东部地区资金、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西部转移,主动积极承接其转移,是巴中加快发展的又一历史机遇。党代会报告以深刻精辟的分析、成熟模式的引导和严格的制度约束,强调要在更大力度、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扩大开放合作。我们相信,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空前加大,如温氏集团、雨润集团、建丰林业、镀膜玻璃、恒大商贸物流等大型产业项目的建成投产,必将拉动GDP的快速增长。

  第五,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成渝”、“关天”两大经济区建设步伐加快,四川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定位,为我们拓展更大发展空间创造了新的优势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已经形成了东中西互动、多层次推进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格局,目前出台了14个区域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跃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这是扭转中国过度依赖外贸的外向型发展模式,向投资、出口、内需多元化发展的强烈信号。从地缘角度看,巴中位于成渝西三大中心城市的中间地带,“成渝”、“关天”两大经济区对巴中影响更为直接。四川建设“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西部经济发展高地逐步形成,对巴中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这些条件为巴中突出北向、东向开放,融入成都、重庆、西安,主动接受两大经济区的辐射带动,创造了新的优势。

  第六,随着以交通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全市软环境建设的纵深推进,巴中吸纳先进生产要素的洼地效应将不断凸显

  影响巴中发展的关键瓶颈就是交通制约。尽管建地设市以来,先后进行过多次交通大会战,但由于多种原因,巴中交通落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市委以更大气魄、更远眼光、更高要求谋划交通建设,大力构建“三纵三横两环一航”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南连北接、承东启西、外畅内达、便捷快速的综合交通网络,建成川陕渝结合部的枢纽联结地。同时,着力构建大中小微配套的综合水利网络,努力实现“全域灌溉”;建设安全可靠、保障有力的现代能源和信息服务网络,构建覆盖城乡、功能配套、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网络。另一方面,努力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高效的政务环境、良好的服务环境、优美的城乡环境、和谐的人文环境,大力实施充分的开放合作。软、硬环境的协调建设,加之本身具有的后发优势,巴中吸纳先进生产要素的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吸引投资的“洼地效应”将逐步形成。

  第七,勤劳智慧的巴中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思干思进思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本届市委科学决策、大胆作为,为我们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提供了不竭动力和坚强保障

  现代以来,巴中为新中国作出了两大历史性贡献:一是川陕苏区时期,以鲜血和生命助推了中国革命;二是解放后,用以粮食为主的大量生产生活资料、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支援城市建设。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巴中始终处于贫困的边缘。近年来,随着巴中革命老区地位的日益提升,国家对巴中的投入迅速扩大,人民追求新希望、建设新巴中的热情被点燃,这必将焕发出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强劲动力和巨大合力。新一届市委立意高远、思路清晰、科学决策、敢为人先,确立了巴中的奋斗目标和路径,创设了良好的制度环境,注重人才的培养积累,将为巴中加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政治保障和人才支撑。

  面对这些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加快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必须树立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穷则思变、发奋图强的危机感紧迫感,坚决破除“唯生态论”、“唯条件论”、“唯规定论”,坚决摒弃妄自菲薄、无动于衷、无所作为的萎靡状态,进一步坚定建设“两地两区一中心”的信心,以“能力到极致,创意到无限”的工作要求和“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不懈努力,超常思维、超常举措、超常付出,为实现市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