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区第一村”找到发展新机遇
作者:四川新闻
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05/08
距离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开园还有1天,陵园的修缮工作已经全部完工。这座原本35亩的陵园,在巴中市王坪村村民们的努力下,已扩建为350亩,新建的纪念馆、多功能接待中心一应俱全。王坪这个“红区第一村”也找到了新机遇:保护利用红色文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修缮陵园让散葬红军安息
  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全国唯一一处红军自己为烈士修建的陵园内,矗立着一座1934年建成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碑,7832名战士长眠于此。
  坚持在陵园扫墓12年的王建刚是红军后代。扫得久了,他对烈士们有了不一般的感情。红军曾在大巴山转战3年,许多烈士只能散葬于大巴山中,“那些墓地无人照料,被牛羊马践踏,要是能集中在一起,我也就可以给他们扫扫墓了。”
王建刚的心愿得到了实现。2011年10月,通江县启动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修缮保护工程建设,找到了分散在全县50处的17225名烈士散葬墓。政府决定陵园由原来的35亩扩建到350亩,将散葬的烈士们集体迁入。
  王坪村的村民们,自愿加入到了陵园扩建工程中。有的自费运送砖头,有的捐植树木……王建刚也依然坚持清扫陵园,眼看着巨幅红军群雕、石牌坊、汉白玉碑组成的散墓群、英烈墙在不到8个月的时间,一一建起。王建刚说,今后他还将继续在陵园扫墓,“这是我作为红军后代的职责!”
  红色旅游“红区第一村”新发展
  通过扩建红军烈士陵园,以及修缮陵园旁的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群,王坪这个“红区第一村”也找到了发展的突破口:从挖掘和建设红色文化入手打造红色旅游,带动相关特色产业发展。
  人字顶、小青瓦、木栏窗花、露天阳台……在烈士陵园附近,一幢幢科学选址、高起点规划的川东北民居错落有致。这是王坪新村的第一个聚居点,目前已有113户农户搬进新居。
  村民王朝勇对155平方米的两层新房非常满意,原本在上海打工的他,瞅准了时机回到家乡。他开了一个小超市,还准备开办一个农家乐,“等待景区开园后,一天能接待5桌客人的话,一年下来纯收入也有五六万。”
为配合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村里鼓励村民开展无公害种植、养殖业,大力兴办农家乐。王坪村村支部书记曾勇说,“依托景区红色资源,农民可以经营农家乐,还可以到红心猕猴桃企业务工,一年的收入很可观。”
  曾勇介绍,已经有100多个在外务工的村民,认准了机遇回乡发展。他估计,3年内,王坪村靠红色游泳、猕猴桃、茶叶等产业发展,年人均收入可由现在的4750元增长到1万元。 天府早报记者郝晋
触碰右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