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可能还记得,几年前,某地一名局长因表示“一般群众不能给局长打电话”而被停职。这位局长的看法或许代表了一些人的观点:领导的电话,哪是给群众随便“骚扰”的?“领导干部的手机该接谁的电话”,这一问题看似不大,却折射出干部和群众的关系,背后正是教育实践活动要解开的心结。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路线政策对不对,发展方向偏不偏,群众最有发言权。早在陕甘宁边区时期,边区政府就告诫各级干部:要使工作检查彻底,必须做到群众能“有啥说啥”。也正是因为让群众畅所欲言,针对时弊实行精兵简政,使边区经济得以发展,民生得以改善,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地歌颂党和党的领袖,唱出了《东方红》《绣金匾》。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要求,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要织密群众监督之网,开启全天候探照灯。而活动也以扎扎实实的成绩告诉人们,真开门、开大门,请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我们的干部才能找到作风上的不足、工作中的短板,思之改之补之,重赢群众的信任。越来越多的单位和部门,把领导干部的联系方式写在墙上、挂在网上,还有些窗口单位的负责人24小时开机,随时接受群众“差遣”。
群众眼中没有监督死角。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可以看作这句话的生动注脚:县委门口卖早点的大爷,居然能“未卜先知”将有四位“上级领导”莅临检查,问其缘故,答曰:早上出摊儿,见县委宾馆的保安都戴上了白手套,肯定是上面要来人了;再看看停车场,县领导的车都停在了角落里,留出四个车位,说明上面要来四个领导。虽是笑谈,却不无道理地反映出: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群众的眼睛。无论你用,或不用,群众监督的力量就在那里,不离不弃,不依不饶。
群众监督,用就要用好。敢不敢打开大门,能不能用好群众监督,考验从严治党的诚意和勇气。既然群众热情高涨,能不能用制度化的形式将这股热情引导好、作用发挥好?既然群众目光如炬,可不可以在评价体系中多给群众些权重?如果说从严治党是一场永在路上的“赶考”,那么群众既是命题人,又是监考人,还是打分人。“官评官”的考核方式,必须让位于“民评官”,这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优秀传统。早在巴黎公社时期,就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群众评议活动;十月革命之后,列宁果断推进党务公开,党内重大决策须经公开讨论后决定。而斯大林时期相反的历史经验表明,关闭党务公开的“探照灯”,会让党的活动变成帷幕后的神秘领域,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草茎中积蓄着整个春天的力量。有着8600万党员的大党,蕴含着巨人般改天换地的力量,而群众正是这个巨人脚下的大地。干部和群众有多近,就能走多远。曾经有不少干部抱怨,干得好不如关系好。事实上,所有的共产党人只有一个关系,那就是和群众的关系。而群众也通过参与治党治国、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公共事务,完成自身的民主教育,从而夯实民主政治的基座。在这个意义上,群众既是从严治党的监督力量,又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至关重要的政治参与。这一双重作用,决定了群众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由群众路线所决定的民主方法论,是推动民主政治向上发展的动力所在。
决定的民主方法论,是推动民主政治向上发展的动力所在。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史,就是一部人民史。推动这部历史展卷向前,就要继续把脚本交给群众评判。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前进道路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