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东西重吧?我给你背,只收两元!”刚走出四川巴中市巴州区长途客运站,一位淳朴的“背二哥”迎上来,脸庞黝黑,身上沾满灰土,劳保鞋满是泥泞。
来自农村的“背二哥”形象鲜明:身背背篼、手持木杖,走街串巷,以替人搬运重物养家糊口。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背二哥”,这是大巴山地区的特有职业。
揽活的这位“背二哥”,名叫刘仁益,来自巴州区青山乡,干了5年“背二哥”,很是健谈。
边走边聊,问起最担心的话题:“一个人在城里务工,吃饭和住宿怎么解决?”“嘿嘿,这个不用愁!吃住都有‘公寓’解决!”刘仁益憨厚地一笑。
原来,像他一样的“背二哥”现在都住进了“背二哥公寓”!
“公寓里,只需自备铺盖,每天交2元住宿费。公寓有餐厅,价格非常便宜。洗脸洗脚还有免费热水。”刘仁益对公寓很满意。
第二天,按刘仁益指引,记者走进巴州区西城“背二哥公寓”。这里有200多个铺位,西城附近的“背二哥”基本都住在这里。
公寓的房间很大,上下铺钢架床,12个铺位,床单被褥干净整洁,很像大学宿舍。负责人王芳说,这家“背二哥公寓”是她下岗后开的。从2004年开始,当地政府将公寓开支纳入财政补助范围,不仅补贴公寓的房租和日常开销,而且为公寓提供了8个公益性岗位,解决了公寓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2010年公寓搬迁,巴州区总工会提供6万元资金支持。“公寓有了政府支持,这些农民兄弟晚上才有睡觉的地方”。
餐厅里,刘仁益正狼吞虎咽。“油水很足,饭菜味道都很巴适(方言,意为很好)。当然,如果没有政府补助,恐怕成本都不够。感谢党和政府!”餐厅墙上的饭菜价目表显示:一盘回锅肉2元,一盘爆炒大白菜1元,汤和米饭免费。
市民政局局长邹仁见介绍,巴中市下属四个区县现有“背二哥”近5000人。为解决他们的吃住问题,市里以社区管理、民间兴办、就业补助的模式兴建了12家“背二哥公寓”,可住近3000人。“市里还在想办法积极建设,争取早日让公寓能够涵盖所有‘背二哥’。”邹仁见说。
“不瞒你说,过完年我就不做‘背二哥’啦!”刘仁益乐呵呵地宣布:他参加了区总工会免费开办的就业技能培训班。“明年电焊培训班一结业,就是电焊工,能挣更多钱。谁愿意一辈子卖苦力?”
的确,要让刘仁益这样的“背二哥”真正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必须实现技能转型。巴中市总工会党组书记杜洪说,市里不仅为“背二哥公寓”添设“农民书屋”,使他们开阔眼界,还免费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让“背二哥”拥有一技之长。2009至2011年,仅巴州区便先后举办创业、电焊、家电维修、家政服务培训班27期,免费培训“背二哥”1000余人。
“前几年干‘背二哥’,每年也就挣万把块钱。2009年我参加了工会办的养殖班,学会了养羊,仅此一项每年收入近4万元。”巴州区曾口镇六村村民李忠芳喜滋滋地说。在他们村,从“背二哥”变为技工、养殖户的不在少数。
50岁的巴州区金碑乡4村村民魏科,也曾是名“背二哥”。当时儿子考上大学,学费都难凑齐。2010年他通过参加技能培训班学会了装修,现在每年挣2万多元。“我可以一直供儿子读完研究生!”对未来,魏科很有信心。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大批企业入驻巴中。巴中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副局长王自忠说,这为“技术转型”的“背二哥”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2008年开始,全市先后有2200余名“背二哥”通过政府技能培训和专项资金帮扶甩掉了背篼和木杖,成为技术工人或新型农户。
根据市里就业规划,2012年将有1000余名“背二哥”完成就业培训,就近入厂务工。“巴中的‘背二哥’将越来越少。总有一天,‘背二哥’这个职业将永远告别历史舞台。”王自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