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省送温暖活动开展20周年和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10周年情况的通报
罗茂乡
(2012年5月30日)
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全省送温暖活动开展20周年和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10周年情况作一简要通报。
自1992年,由工会启动对困难职工的送温暖活动以来,至今已经20年了。20年来,在全总和省委的领导下,我省工会组织发扬扶贫帮困、互助互济的光荣传统,自觉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职工群众的需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帮扶工作,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职工群众的心坎上,进一步密切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调动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维护了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回顾我省送温暖活动开展20周年和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10周年的发展历程,我省工会送温暖以个别企业开展、对少数困难职工临时救助为开端,再到由专门的组织机构和建立困难职工档案,推动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运作,最后发展到融合党政、社会、群团各种资源,构建完善的帮扶网络体系,成为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从深度和广度上推进工会帮扶工作的大发展。
一、我省帮扶工作发展历程
总体来说,我省工会的送温暖和帮扶工作主要经历了发展、完善、创新三个阶段:
发展阶段。主要是指1992年至2001年这10年左右的时间。上世纪90年代初期,针对部分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下岗职工逐年增多,部分职工出现生活困难,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的实际情况,从1992年开始,根据全国总工会的部署,我省各级工会开展了“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暖万家心”的送温暖活动。此后,每年两节期间,各级工会协同党政,深入到困难企业和困难职工家庭,开展大规模的送温暖活动。1994年,根据形势发展和困难职工的需求,开始把一年一度的送温暖活动拓展为送温暖工程,在帮困救助、互助合作、促进就业等方面,以更大力度帮扶特困职工,推动送温暖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1998年,按照全总的要求,各级工会积极在协助政府妥善安排好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的同时,对特困职工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当好特困职工的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和第一帮助人,确保不让一户特困职工家庭生活过不下去。同年,我省工会建立送温暖工程基金,推动了工会帮扶工作进一步发展。2000年至2001年,全省工会在继续做好帮扶特困职工工作的同时,把工会帮扶重点扩展到困难职工群体,并推动其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由最初开始的两节期间工会开展送温暖活动,升级到党政领导、工会运作的送温暖工程,并逐步与建立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紧密结合,推动送温暖工程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这一时期送温暖工程的内容不断发展,成为我省帮扶工作体系建设的发展阶段。
完善阶段。主要是指从2002年到2006年这5年左右的时间,这一阶段也是职工困难帮扶中心建设阶段。从2002年开始,按全国总工会的要求,把党政所望、职工所需、工会所能结合起来,各级工会积极建设困难职工帮扶中心,通过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困难职工入学救助、就业援助、法律援助、政策咨询等有效形式,对困难职工进行“一条龙、一站式”服务和帮扶,帮助困难职工缓解生活难、就医难、子女上学难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2006年,为进一步加强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针对帮扶中心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省总工会下发了《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开始了为期3年的实施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标准化建设工程。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加强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建立完善困难职工档案;由常态化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帮扶对象拓展到农民工,实现了建档困难职工帮扶全覆盖;帮扶内容从单纯的生活救助扩展到医疗、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这一时期,是我省工会帮扶工作内涵和外延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帮扶工作体系建设完善阶段。
创新阶段。主要是指从2007年以来这5年左右的时间,这是我省创造性地整合群团及政府和社会资源,大力推动惠民帮扶中心建设的阶段。各级工会按照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从工会帮扶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的实际出发,在积极加强工会困难帮扶中心标准化、规范化的同时,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极推进包括给予其他弱势群体以帮助的惠民帮扶中心建设,达到以资源、力量的整合实现大帮扶目标。2007年,全省各级工会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党政主导、群团主抓、部门配合、社会参与、项目运作”的原则,按照“党政所谋、职工所需、中心所能”的工作方针,以把惠民帮扶中心打造成党委了解社情民意的中心、政府帮扶困难群众的平台,工会和其他群团部门服务大局、深化帮扶工作的重要阵地和窗口为目标,以为党政分忧、帮群众解难为宗旨,按照“1+X”(1为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X为相关参与群团组织和部门)的模式,立足本地实际、采取多种模式,通过建立领导机构、召开联系会议制度、落实场地、经费、人员和表彰补助等多种手段,全面推进全省惠民帮扶中心建设。目前,全省惠民帮扶中心(站)已在21个市州、 153 个县(市、区)、823个乡镇(街道)、1186个社区(村)建成,构建了“以市(州)为龙头,县(市、区)为枢纽,乡镇(街道)、社区和企业为基础”的帮扶网络,形成了惠民帮扶工作“逐级负责、上级支持、上下联动”的多渠道、多层次的互联、互动、互补的帮扶体系。
全省惠民帮扶中心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历程主要是以组织召开全省性三次大型会议为标志:2007年,在绵阳召开全省工青妇惠民帮扶中心建设现场会,正式提出在全省全面推进惠民帮扶中心建设。2008年,在成都召开“全省惠民帮扶中心工作经验交流暨表彰电视电话会议”,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对中心工作进行作了总体部署,特别是在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中发挥惠民帮扶中心作用进行了详细安排。2011年,在遂宁召开全省惠民帮扶中心工作推进会,对惠民帮扶中心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惠民帮扶中心工作在新时期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整合各方帮扶资源,完善帮扶体系和机制,加强工会困难帮扶中心和惠民帮扶中心合建工作;由制度化、规范化向社会化、网络化、立体式发展;帮扶对象进一步拓展到所有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帮扶内容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其工作内容不断丰富,目前已形成为春送岗位、夏送清凉、秋送助学、冬送温暖“四季送”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品牌,基本实现了困难职工帮扶全覆盖。规范化的惠民帮扶中心建设,赋予了工会帮扶工作新内涵、新使命,这一阶段是我省工会帮扶工作体系建设的创新阶段。
二、我省帮扶工作主要成就
工会开展送温暖和帮扶工作,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积极主动服从服务党政工作大局,深入细致做好新时期职工群众工作的一个创举。我省送温暖活动开展20周年和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10周年、惠民帮扶中心建设5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了全国总工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了职工群众的热烈拥护和称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广泛认可。近五年来,全省惠民帮扶中心接待职工群众达1757.7万人(次),救助困难职工群众达564.4万人(次),救助金额达17亿元。目前,我省惠民帮扶中心已成为党委政府实施惠民行动的重要平台,工青妇组织维权的中心,相关部门履行职能的渠道,社会各界献爱心的窗口,在扶贫解困、维权解难、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成为了工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渠道。20年来,各级工会组织开展送温暖活动、建设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和惠民帮扶中心,加强和改进了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是推进群众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让群众看得见、能受益的有效形式。送温暖工程、帮扶中心的服务工作,确保了职工群众话有处说、怨有处诉、难有处解、事有处办,与政务中心、信访中心并列成为直面群众、服务群众、帮扶群众的平台和阵地,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心,体现了新形势下党和政府惠民、富民、亲民的形象和作为。同时,工会干部在搭建平台上强化配合,在资源整合上争取主动,在职能发挥上注重创新,使工会组织服务中心工作、惠及困难职工群众的整体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使工会干部得到了有效锻炼,培养、造就了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的优秀人才,为党委政府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锻造了一支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
二是成为了工会组织推动民生改善的重要窗口。20年来,各级工会紧扣时代脉搏,突出时代特征,适应职工需求,满怀深情送温暖,带着责任抓帮扶,为党政分忧,为职工解难,铺就了一条充满爱心、充满阳光、充满力量、充满希望的温暖之路。仅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10年来,全省工会共筹集送温暖资金16.7亿元,慰问帮扶困难职工334.7万人次,慰问企业近5.7万户;投入资金2亿多元,培训职工78.5万人次,帮助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民工153万人次实现就业再就业;发放助学款3.52亿元,使30.2万困难职工子女圆了上学梦;开展农民工维权,追讨工资、工伤赔偿金3.9亿元。20年的坚守,全省各级工会用爱心温暖民心,用行动帮扶职工,使工会送温暖活动和帮扶工作成为党政重视支持、社会影响广泛的德政工程,成为持续时间最久、职工受益最多的民心工程,成为了服务困难职工群众、推动民生改善的前沿窗口。
三是成为了工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20年来,全省工会帮扶体系经历了建立、完善和创新的过程,通过维权工作、帮扶救助等方式,维护了职工劳动经济、民主政治权益,维护了职工队伍稳定、促进了和谐社会稳定,这些都是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特别是在惠民帮扶中心建设运行过程中,有效地汇集了各类公共帮扶资源和社会各方面的帮扶力量,群团组织的各项帮扶资源和帮扶项目进入惠民帮扶中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惠民帮扶事项适宜进入中心的也已全部进入,同时形成了鼓励和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惠民帮扶的渠道,为困难群众特别是困难职工建立了共享帮扶资源的公共空间。通过资源的整合,各部门的帮扶工作相得益彰,互相促进,融会创新,使原来相对独立的帮扶资源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丰富了帮扶内容,创新了帮扶举措,加深了服务意识,形成了帮扶功能全面、运转协调的救助体系,推动了新时期社会的管理和创新。
四是成为了工会组织服务职工群众的重要抓手。20年来,全省工会始终履行帮扶困难职工第一责任人的重要职责,抓住党政所需、职工所盼、工会所能的事情,做细做实惠民帮扶工作。抓住职工群众在生活、就业、就医、就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深入开展了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四季送”活动,大力实施“36611”工程(即:为6万名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为6万名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帮助3万名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实现再就业,完成培训有技术等级的技术工人1万名,帮助10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小额贷款创业就业等行动,积极推动职工医疗互助补充保险,协助党委政府解决了困难职工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抓住一些职工劳动经济权益不够落实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劳动争议调处和法律援助工作,促进了劳动关系和谐与企业健康发展。抓住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集中开展送健康、送文化、送法律等为主题的农民工维权月活动,大力实施农民工异地维权,主动协助政府搞好农民工欠薪治理,积极开展“农民工平安返乡返岗”活动,落实了“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的承诺,形成了川妹子家政服务、维权帮扶热线等一系列帮扶品牌,涌现了一批全国全省帮扶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树立了工会组织真情服务职工群众的良好社会形象,彰显了工会组织的作为。
三、我省帮扶工作的几点启示
我省送温暖活动开展20周年和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10周年、惠民帮扶中心建设5年来,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进展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我们深深体会到:
一是党政重视是保证。只有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重视和领导,把工会帮扶内容纳入民生目标,成为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赢得工会帮扶工作的大发展。
二是服务大局是前提。只有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自觉把工会帮扶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和部署,找准定位,才能体现价值、展现作为。
三是服务职工是根本。只有把困难职工群众的需求作为帮扶工作的第一信号,准确把握困难职工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才能帮助和解决职工遇到的生产生活困难。
四是创新机制是关键。只有结合困难职工群众的需求,搭建工作平台,突出工作重点,创新机制制度和工作方式,打造工作品牌,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带动工会帮扶工作的全面发展。
五是整合资源是核心。只有充分运用各种手段,积极争取一切有利的因素,创造有利的条件,聚集各种资源,形成帮扶合力,才能不断增强工会帮扶的实力,提高工作服务困难职工的能力。
六是真抓实干是基础。只有带着深厚的阶级感情,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脚踏实地、迎难而上、甘于奉献,才能尽心竭力地为职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才能得到党政和群众的广泛认同。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职工利益的实现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工会服务帮扶工作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工作空间依然很大,工作任务依旧艰巨而繁重。全省各级工会要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工会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省第十次党代会战略部署,巩固和发展送温暖活动20周年和职工困难帮扶中心建设10年特别是惠民帮扶中心建设5年来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深化主题,丰富内涵,健全网络,创新方法,推动工会帮扶工作不断取得新发展。一要服务大局,着力推动帮扶工作创新发展。要适应新时期的新要求,把帮扶工作作为协助党和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职工群众合理诉求最直接、最重要举措,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二要倾情服务,着力实现帮扶工作常态化。要把职工群众的现实需求和意愿做为帮扶工作的第一信号,进一步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实现春送岗位、夏送清凉、秋送助学、冬送温暖常态化。三要健全机制,着力推进帮扶工作长效化。要进一步健全帮扶工作协调机制、帮扶投入保障机制,帮扶中心工会窗口管理机制,着力健全工会帮扶工作的长效机制。四要加强领导,着力提高帮扶工作整体水平。要切实加强对帮扶工作的领导,对帮扶工作要定期研究、制定目标、明确任务、分类指导,不断提高帮扶工作水平。
回眸过去,我们有艰辛更有收获;展望未来,任重道远、使命光荣。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共同倾力工会帮扶事业,真正把工会帮扶事业做实、做强、做大,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四川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