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辱使命铸忠诚
作者:巴州区总工会
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0/29

    罗友军,男,汉族,中共党员,现年39岁(生于1972年12月),大学文化,医学学士,副主任医师。1996年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分配至巴州区人民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先后任医院外科主任、常务副院长、党支部书记,2011年1月调任巴中市巴州区卫生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主持工作)。罗友军在卫生系统工作的15个春秋里,他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都献给他炽爱的医疗卫生事业。一路走来,他凭着丰富的理论知识,精湛的医疗技术,卓越的管理能力,无私的奉献精神,用一腔忠诚谱写了一个当代卫生人救死扶伤、忠于职守、不辱使命的青春之歌,浇铸了绚烂美丽的无悔人生!。
    十五年的健康守护之路记录着奋斗者的闪光足迹,也让他收获了沉甸甸的荣誉。近年来,他先后荣获“巴州区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巴州区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四川省银龄行动先进个人”、“巴州区优秀共产党员”、“巴州区先进工作者”、“巴州区卫生工作先进个人”、“巴州区首届四大名医”、“首届巴中市优秀青年志愿者”、“全国抗震救灾医药卫生先进个人”、“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优秀青年志愿者”等殊荣。

对卫生事业,他无限忠诚


    无论是在重庆医科大学5年求学期间,还是在以前的临床岗位和现在的管理岗位上,罗友军同志一直坚信:“作为医疗卫生工作者,踏踏实实地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岗位做起,这样,生命才有意义,人生才有价值”。
     曾经作为一名医生,罗友军对技术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十多年如一日,心系群众,德艺双馨,时时刻刻“以病人为中心”,把无限的激情倾注在祖国的医学事业中,治病救人,悬壶济世,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交口赞誉,堪称医生的楷模。见过罗友军的人,无不为他全身心扑在事业上、工作起来不顾一切的精神所佩服,在医院工作的同事们曾经都称他为“拼命三郎”。特别是担任医院业务副院长和党支部书记后,他从未休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每天都工作10小时以上。只要不出差,他都坚持每天为老百姓看病,夜间查房,每周主持15-20台手术。这些年,他曾创下这样的记录:一天连续做11台手术,在手术台上连续工作16小时;连续十天十夜吃睡在病房,监护手术后的重症患者,直至病人转危为安才走出病房。身为医院领导,他更是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维护人民健康为已任,每年都带领医务人员下乡义诊,十几年间,他的足迹遍布了全区各个乡镇的广大乡村。
    2011年1月,罗友军走马上任巴州区卫生局主持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在他的心目中,卫生局长不是什么官,而是人民的勤务员,更是群众健康的守护神。他时常提醒自己:作为人民的公仆,发奋工作,让巴州卫生事业快速腾飞、追赶跨越,才是自己为任的目的。
    从一名业务人员和医院管理干部转型为卫生局领导,罗友军很快进入工作角色,出色履职尽责。发展缓慢也是“倒退”,这种“不进则退”的发展理念时刻激励着他在工作中思考、奋进。上任伊始,他就深入基层搞调研,全心全意谋发展。每到一个卫生院,他总是虚心诚恳,广纳单位意见;每走访一名职工,他总是和蔼可亲,倾听职工心声。他任职的一年多来,该局先后出台了《巴州区卫生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巴州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等20余项工作规划和制度,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卫生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完善了全系统工作作风、人事、财务、医疗质量、卫生监督、预防保健、新农合等管理措施,各项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
    “我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是服务人民的。”罗友军同志时刻牢记这一点。作为党的领导干部,罗友军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的各项规定,正确认识和处理上级与下级、个人与组织、“班长”与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区卫生局班子成员的合力得到了超常发挥,形成了一个“不谋私,当公仆;不徇情,讲原则;不特殊,做表率”的班子集体,他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按原则办事,按规则办事,按制度办事。与此同时,罗友军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深知“正人必先正己”的道理,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他都能尽职履责,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不奢侈浪费,以权谋私,努力当好局里一班人的“班长”,当好全系统的“带头人”。
担任局领导以来,罗友军始终肩负着关注民生、解民困、解民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解决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作为第一要务,团结和带领区卫生局一班人和全区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实干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突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民生工程有序有力实施,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项目工作成绩斐然,行业作风明显好转,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全区卫生系统多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全市、全区的前列。当前,全区医疗卫生工作受到党和政府重视、人民群众对卫生工作的满意度是前所未有的,医疗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是前所未有的,人民群众受益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呈现出领导班子建设好、卫生队伍形象好、卫生改革推进好、基层群众反响好的可喜局面。
今日巴州,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奏鸣曲中,罗友军带领全区卫生工作者以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实际行动,彰显出守护百姓健康的公仆本色,受到上级领导及群众的称赞。

对医疗技术,他精益求精


    “当医生就要当名医,当名医不但要有高尚的医德,高超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强烈的责任心,还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是罗友军从医以来的座右铭,他一直以此激励自己、鞭策自己。
在巴州区人民医院工作的十多年来,他致力于普外科特别是肝胆外科疾病的诊疗和科研,在反复多次的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一种独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方法,治愈率高,疗效快、花钱少,深受患者欢迎。他通过逐渐探索,率先运用腔内丝线结扎胆囊管的方法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避免了钛夹及生物夹的使用,降低了医疗费用,减轻了患者的负担。
    他作为巴州区肝胆外科的创建者和学科带头人,在巴中地区乃至川东北地区确立了肝胆外科的优势地位,尤其对腹腔镜微创手术,他造诣高,为数以千计的患者解除痛苦,带来福音。腹腔镜下微创手术由刚开始的每年几十例发展到现在每年近1000例,并从单纯的LC术拓展到腹腔镜下胆道探查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腹腔镜下的妇科手术,以及延伸到胸腔镜下的胸腔探查、肺大泡的破裂修补、血胸清除等,腹腔镜下微创手术也成为了巴州区人民医院的一项品牌技术。
    罗友军在医院工作期间,一直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全面参与病人的管理、抢救、手术等工作,全面及熟练掌握了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能够完成一些较高难度的手术,先后开展肝叶切除术、复杂型肝胆管结石手术、胰头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肝门胆管癌根治术,甲亢的手术治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胃癌根治术、结肠直肠癌根治术、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行戴戒术及肌袢成形术、捆绑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高难度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及半肝(左半肝、右半肝)切除术等一系列重大手术。通过学习及临床实践,对于Mirrizi综合征及Luschka胆管的处理,闭塞性胆管炎及胆管囊肿的各种内引流术,直肠癌的TME手术等胆道外科及结直肠外科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结合现代直肠系膜的解剖概念,开展了直肠癌TME手术等。在医院工作期间,他个人平均每年完成各类手术550余台次,年均创收近400余万元。
    在医院的临床工作中,他始终不放弃对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艰难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追求,和同事们一道,开展了一系列新业务和新技术。2005年8月,年仅12岁的患者董某皮肤粘膜反复糜烂,体无完肤,全身脓血,痛苦异常,惨不忍睹,CT检查提示腹膜后巨大肿瘤,当时在河北打工的小孩父母将其接到河北医科大学找专家诊断为“肉瘤”、“何杰金氏病”,专家认为这孩子已经没有救治的必要了,家属悲痛欲绝,携子回到老家准备后事了。后经人介绍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医院找到了罗友军,看着全身衰竭的患者,面对危重的病情,他结合临床所见,综合分析各项辅助检查,确诊该病例为典型的自身免疫调节异常引发的腹膜后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瘤,尽管该病例在全国十分罕见,但他始终不言放弃,和科室同事一道迎难而上,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历经八个小时的艰难奋战,手术终获成功。术后十多天,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时时刻刻牵挂着这个病人,苦苦地寻求最佳的后续治疗方案,并亲自守候在病人的床前,仔细地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手术和十多天的全力抢救,该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期,患者精神、食欲明显好转,皮肤粘膜损害基本愈合,临出院前,小孩的家属硬是拉着他及医护人员照了一张“全家福”,逢人就说:“是区人民医院高超的技术给了他儿子第二次生命。”患者出院后,继续给予免疫调节及中医药治疗,截止目前,随访近3年,患者已完全康复。
    在完成医疗工作的同时,罗友军注意经验积累,积极撰写学术论文,潜心开展科学研究,近年来,主研的“腔内丝线结扎胆囊管在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等7项科研课题评为市、区科技进步奖,《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探讨》等数篇学术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技术全面,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罗友军用实际行动把自己锻造成了一方名医,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任和同行的尊敬。

对公卫事件,他冲锋在前


    罗友军常说:“我们卫生战线的同志肩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应出现在哪里,这是我们的天职”。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的5月13日一大早,巴州区人民医院接到上级给医院下达命令:马上组派医疗队奔赴灾区第一线执行医疗救援任务。正在外科查房的罗友军听到消息后,主动要求亲自带队赴灾区开展医疗救援。他顾不上对妻子和孩子的叮嘱,顾不上安排自己的家事,组织价值7000多元的急救药品和器材,由罗友军任队长的巴州区抗震救灾医疗队义无反顾地奔向了那片动荡的土地。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以罗友军任队长的医疗队与其他救灾人员一道,并肩战斗,携手同心,舍生忘死,全力以赴,展开了一场场生命的接力。截止5月底,医疗救援队救治灾区伤病员290人,其中重症伤员47人,向彭州市人民医院、青白江区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转运伤病员32人,开展手术155例,配合济南军区总医院对100余名住院受伤患者进行了救治。以罗友军为队长的医疗救援队冒着生命危险穿梭在废墟与危楼之中,余震、危楼、滑坡随时威胁着医疗队员的生命安全,救援队并没有退缩,为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而来回奔波。特别是由罗友军带队的医疗队冒死强闯危桥的典型事迹先后在“四川电视台”、《华西都市报》、《巴中日报》、《今日彭州》等多家新闻媒体给予了报道。
    记得在2010年12月的一天,巴中至水宁公路发生重大车祸,亲赴现场指挥抢救的罗友军,毫不犹豫地对已经停止了呼吸的伤员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一次又一次地把伤员腥臭无比的唾液吸出来,硬是把伤员的生命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目睹此情此景,伤员的亲人不顾自己也受伤的身体,“扑”的一声跪在罗友军面前……。他认为,救死扶伤是一个医务人员的责任,当患者需要时,我们不能畏缩,这个责任是不能选择的!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少年来,他及时应对,快速反应,冲锋在前,做到了呼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了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较好的履行了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天职。
    没有豪言壮语,但有赤诚为民的情怀;没有惊天壮举,只有纯朴实在的奉献。罗友军同志,就是这样一个真诚为民、忠于职守、孜孜奉献的健康卫士。如今,他正率领全区卫生系统干部职工真抓实干,共谋发展,按照市委“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建设两地两区一中心”的总体要求和目标定位,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全力抓好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行科技兴医发展战略,加大卫生执法监督力度,强化行政效能建设和行业作风建设,扎实做好卫生项目工作,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立足新起点,创造新业绩,努力推动巴州城乡卫生事业跨越发展。

 

 

 

 

触碰右侧展开